书城传记张学良和蒋介石
10170700000044

第44章

近两年来,由于政见不同,杜重远很少拜访张学良。尤其他因《闲话皇帝》一文判刑入狱之后,对张学良忠心耿耿地为蒋介石卖命“剿共”越发地不满了。今天,这位久违的老友突然来访,真是令他大惑不解。他一见心事重重的张学良,便开门见山地说:

“你还敢前来看我这位‘侮辱天皇’的罪犯,真是令我感激不尽啊!”

“快别这样说,我是专门来沪请教于你的。”张学良异常沉重地说。

“请教于我?实在是不敢当啊!”杜重远再次看了看张学良那肃穆的表情,满腹的怨恨渐渐地消散了,他沉重地问:“汉卿!有什么想不通的大事吗?”

张学良深沉地点了点头。接着,他把自己从意大利回国以后,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拥护蒋介石做领袖,坚定地跟着蒋介石“剿共”,希望国家统一之后再抗日救国、打回老家去等言行,十分坦率地讲了出来。最后,他又分外悲苦地说:

“近两年剿共的结果,使我明白了共产党是打不了的,如果再这样走下去,我必然成为历史的罪人!怎么办?我的确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今天来找你,就是希望你坦诚地帮着我参谋一下,我张学良,还有二十几万东北军,下一步该怎么办?”

杜重远听后很是激动,他的直感是:张学良又变回来了!他熟悉张学良的性格和为人,因而也很动感情地说:

“汉卿!我早就等着你说这样的话了。咱们还是谈谈过去的事,好吗?”

张学良微微地点了点头。

“容我直言,你这两年来的所作所为,伤透了三千万东北父老的心了!”

张学良望着杜重远边说边抛洒热泪的样儿,也不禁落了泪。

“你见到高崇民先生了吧?”

“见到了!”

“读了我们写给你的信了吗?”

“读了。”

“你真的认清了这位委员长的用心了?”

张学良低沉地点了点头,旋即又掏出手帕拭去满面的泪水。

“虽说晚了一些,可总比执迷不悟好啊!”杜重远边说边擦泪水。接着,他又诚恳地批评了张学良的错误,遂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从现在起,我认为你必须另辟一条新路走。”

“请问这条新路……”

“简单地说:那就是设法促进西北大联合,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救国。”

“你的意思是……”

“为了拯救东北三千万同胞,为了二十万东北军的前途,也为了汉卿你个人的荣誉,你必须下定决心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走联合抗日的道路。”杜重远越说越激动,看了看陷入凝思的张学良,突然把话锋一转,“你读过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吗?”

“在西安的时候听说过。”张学良从凝思中醒来,淡然地笑了笑,“但不知该宣言的详细内容,不知你……”

“哎呀呀,你怎么还不如我这个犯人的消息灵通呢!”杜重远难以理解地摇了摇头,望着不太自然的张学良,“简单地说,《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产党及其工农红军,愿意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抗日。”

张学良出身军阀世家,自直奉战争迄今,他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新老军阀之间的混战,明白处于不利地位的军阀所发出的停战呼吁,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今,突围北来陕甘一带的工农红军也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其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意在民族国家?还是为了处于危厄之中的红军的壮大?他不能不本能地自问,且又一时没有定见。但是,他从身陷囹圄的杜重远的口中隐约获悉,前来探监的人中不仅有进步爱国的知名之士,还有了解《八一宣言》的共产党方面的人物。他沉吟有顷,问: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是本党决定的,还是有着其他的国际背景?”

“据我的朋友说,是根据第三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做出的决定。”杜重远郑重地说。

张学良在西游欧洲,进行诸方面的考察中,详细地知道了共产国际是指导世界共产党革命的大本营,任何国家的共产党组织,都必须恪守共产国际做出的决定。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否真心实意地和蒋介石、和他张学良结成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他是不甚乐观的。尤其当他想到蒋介石杀了那么多共产党,自己也坚决地剿了近两年的红军,遂又悲观地叹了口气。

杜重远望着喟叹不语的张学良,完全地猜到了他的心病,笑着说:“汉卿!对此你有顾虑吧?”

张学良沉重地点了点头。

“我看大可不必!”杜重远为了把这凝重的空气缓和一下,轻松地笑了笑,“在这个问题上,蒋委员长可比你聪明多了!”

“难道他……”张学良戛然终止了脱口而出的话语,难以置信地看着杜重远。

“他是玩弄政治的老手,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杜重远感慨万端地,“他就是这样一位识时务的枭雄,也可以说是他的高明之处,所以你们全都败在了他的手下。请相信吧,不要再追问这件事的详情了。”

杜重远所知道的内幕是这样的:《八一宣言》发表以后,冯玉祥率先提出联俄联共抗日,宋子文等也在暗地里附和其议。在这种公开的和阵营里的共同压力下,蒋介石只得秘密寻求和中国共产党接触。他除去通过驻苏官员邓文仪这条路以外,还通过浙赣铁路建设会长曾养甫,找到他的老同学,与周恩来有密切来往的谌少岑,谋取和中共的联系。杜重远由探监的老朋友——秘密党员胡愈之的口中获悉了这条消息。他当时的直感是:蒋介石太狡猾了,张学良又太憨直了。今天,他望着将信将疑、迟疑不决的张学良,又猝然生出了一种恨爱参半的同情心。他继续讲解了一番共产党的政策和胸怀以后,颇有些情绪地说:

“我希望你遵从古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行事,否则,你就真的成了—位时代的落伍者了!”

张学良无言以答,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杜重远为了给张学良思索的时间,有意终止了谈话。顷刻,这间不大的会客室中又有点紧张的气氛。

张学良敬佩杜重远的人格,很快从疑虑的思索中解脱而出,相信蒋介石干得出秘密联共的事来。当他觉察到受骗之后,一种屈辱之感猝然而生。他把头一昂,真诚地说:

“请你详细谈谈西北大联合的设想,可以吗?”

“当然可以!”

接着,杜重远特别指出,在东北军的主力集中陕甘两省的情况下,走联合抗日的道路有三个有利的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可以联合起来,作为依靠;第二,陕西省的实力派杨虎城是有抗日进步思想的,他的左右也有一些进步分子,可以合作;第三,新疆的盛世才是东北人,曾是张学良的部属,他利用有利的地势,可以和苏联搞好关系,这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抗日的力量。最后,杜重远语重心长地说:

“时下,实现‘西北大联合’的抗日条件已经具备,就等汉卿你登山一呼了!”

张学良似乎仍在回味杜重远的话意,但从他那不时点头的沉毅表情可以猜出,他渐渐地下定了决心,准备出马充任“西北大联合”的旗手。杜重远为了坚定其决心,又说:

“目前,全国救亡抗日的高潮已经到来,蒋介石如果再不抗日,我敢断言:他一定垮台!东北军的出路,你自己雪耻复仇的出路,就看你能不能早日构筑成‘西北大联合’的局面。”

张学良几经斗争,终于接受了杜重远的建议:构筑“西北大联合”的政治局面。但是,他的思想深处还存有许多顾虑。他认为和杨虎城、盛世才联合抗日容易实现,如何与共产党合作没有一点底数。加之,自他父亲张作霖杀李大钊等共产党领袖始,有不少革命者死在了他们父子手下,能取得共产党人的谅解吗?因此他有些为难地说:

“造就这样大的事业,可不能像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我想和人家交朋友,谁知道人家要不要我这个朋友呢?”

“要!一定要!”杜重远为了打消张学良的顾虑,再次讲解了他所认识的共产党。最后,他十分肯定地说,“只要你决心走抗日救亡的路,共产党一定会同你联合。”

“果真如是就谢天谢地了!”

“果真如是,我杜重远,还有三千万沦为亡国奴的父老乡亲也谢天谢地了!”

张学良的心蓦地震颤了一下,他望着杜重远那滚动着泪水的双眼,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他为了冲淡这壮烈的氛围,有意难堪地笑着说:“咱们老家有句俗话,烧香要找对庙门,拜佛要认准菩萨,你能帮我找到共产党吗?”

杜重远为难地摇了摇头。

张学良一怔,旋即失望地叹了口气。

“不过,”杜重远突然想起了什么,忙又笑着说,“你何必舍近求远呢,你的身边就有和共产党有联系的人嘛!”

“谁?”

“李杜。”

李杜原系张学良的部属,东北抗日失败之后,和马占山、苏炳文等抗日将领退入苏联国境,遂和共产党发生了联系。不久以前,他辗转回到上海,依然和共产党保持着接触。对此,张学良是知道的。故连忙笑着说:“对!对!李杜算是一个联系人。我的身边还有其他联系人吗?”

“有!”杜重远简单地讲述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然后又说,“你是东北大学的校长,该校师生是这次爱国学潮的重要力量,我看那位和你相识的学生宋黎,就有可能认识共产党的负责人。”

“好!我立即电请宋黎去西安。”

张学良密访杜重远不久,又找到了寓居在沪的李杜,当面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李杜欣然接受了请托,并表示找到关系以后设法通知他晤面。

张学良回到了南京,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杨虎城的下榻处,想做彻夜谈,借以消除隔阂。没想到杨虎城神色慌张地说:

“对不起!改日再谈吧,我必须赶到国民党元老续范亭将军的住处,他因不满委员长‘安内必先攘外’的国策,又痛惜大好河山落于日寇之手,于今天下午在中山陵剖腹自杀了!”

“啊?!……”

张学良惊得不知所以,几乎失去了知觉。他就像是一位醉汉似的告别了杨虎城,踉踉跄跄地回到下榻之处,想平息一下滚翻的心潮。

夜深了,何柱国将军持一份电文悄然走进,他望着伫立窗前的张学良,声调有些紧张地说:

“报告!王以哲将军由洛川防地拍来一份密电。”

“念!”

“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据云有机密要事,请求向司令面陈。”

“好!”张学良倏地转过身来,严肃地命令,“立即备好波音座机,明天一早,我要亲自驾机飞返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