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10168000000036

第36章 给他一个借口,让他成长(1)

第一个借口:我不知道

父母不可能是万知万能的,不可能为孩子越诅代包一切。有意或无意总要给孩子留下借口,让他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既是实事求是地,又是蓄势待发,诱导和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的动力。世界是如此广袤,事务又是如此复杂,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在孩子面对未知世界时,实事求是地说一句“我不知道”,会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答案是:不会。在孩子心中最看重的是父母的真诚,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父母,反倒会让孩子们看不起。不懂装懂者最后总是要露馅的。与其如此,不如开始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个开诚布公,实事求是。这样反倒会受到孩子的敬重。客观地说,一句“我不知道”,这是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一种姿态,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引发孩子对问题的重视,和探索解决的欲望。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小花猫,穿着漂亮的花衣服,带着小花帽在河边钓鱼。突然,“哎呀,小花猫不小心掉到河里了”小花猫张着大嘴“喵——呜,喵——呜”的哭了起来。大象伯伯用它的长鼻子将小花猫救了起来。“喵——呜,喵——呜”小花猫还在哭,为什么呀?原来他的小花帽还在河里,“别急别急,我来帮你把帽子捞上来”噢,是小鸭子。小鸭子游到水里,用嘴巴把小花猫的帽子衔了上来。“谢谢大象伯伯,谢谢小鸭子”。故事讲到这,宝宝突然问“妈妈为什么大象伯伯用鼻子就小花猫?小鸭子用嘴巴把小花猫的帽子拿上来?”“宝宝问得问题真好,嗯!太难了,连妈妈也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呢?”这就给了孩子一个借口,激发他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探究,自己学会思考,让他在思考和探索中成长。也许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倾情灌输,父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教给孩子的总是自己咀嚼的结果,而不是教会他们自己咀嚼,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强烈愿望,他们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好胜心强的勇气。他们对周围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兴趣盎然。父母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进而将这种好奇心好胜心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所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一个促使他自己探索、自己思考的借口。

周末带女儿出去玩,“妈妈,我们去哪?”“妈妈不知道,没考虑好,你想去哪?”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给他一个借口,让他思考、让他独立、让他在思考和独立中成长。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让孩子自立自强。三年级的李强在学校里踢足球是将衣服弄脏了,放学回家,就将脏衣服一脱,丢给妈妈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给我洗一洗”妈妈就说:“孩子,家里刚买了‘小神童’妈妈不知道怎么用,你能和妈妈一起来洗你的衣服吗?”从而妈妈和孩子互动,促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自强自立。

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有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动脑动手、增添智慧的机会。孩子拥有无穷的智力潜能,需要父母予以精心的开掘和引导,帮助孩子开发自身的潜能,这不仅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放学后,五年级的陈江做完作业拿了一本《脑筋急转弯》来考爸爸“爸爸什么东西越洗越脏?”爸爸做出一个想了又想的姿态,面露难色的回答“我不知道”“爸爸真笨,是水!水越洗越脏。”爸爸就问“那你知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知道?是因为爸爸的思维不够开阔。”于是爸爸给陈江讲了一个故事,以前一个人想考考他的三个儿子谁最聪明,于是就出了一道题:给三个儿子每人十文钱,买一个能装满一间屋子的东西。老大在集市上走来走去,最后空手而归,因为老大问了一下,十文钱连最烂的火柴头只能买一捆。老二买了一捆半干半湿的一捆草,点燃了草,浓烟充满整个屋子。老三买了什么,原来他八文钱买了一根蜡烛和俩文钱买了一盒火柴,“嚓——”的一声,划着火柴,点亮了蜡烛。火焰有效变大,驱散了幽暗,照亮了中个屋子。爸爸笑了,心里很高兴,两个哥哥也把赞佩的目光投向了老三。一句“我不知道”便引出如何让孩子自己学会越来越聪明。

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让他自己去实践。“爸爸收音机为什么会唱歌?”“我不知道,你可以打开收音机看一看”。有为学者作了这样一次试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点,问高中学生:“这是什么”,高中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粉笔点。”,同样的问题又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是旺旺小馒头”“是一朵非常小的花”“是天上的星星”……答案竟有十几种。为什么?随着人们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追求,渐渐地远离了实践,将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勇气淡化了。因此父母应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你可以自己去……”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通过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我不知道”不仅是给孩子的一个借口,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寻找答案,帮助孩子学会思维;而且也是给孩子树立了面对现实的一种科学态度,给他们解决和克服困难的机会。一个借口“我不知道”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选择答案,而不是父母越俎代包。促使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长才干,自立自强;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让孩子拥有开拓无限的智力潜能机会;给孩子一个借口“我不知道,你可以……”鼓励孩子勇于实践,用实践去探究事物,用实践去发现真理。多给孩子一个借口让他自己在奔向目标的路上成长。

第二个借口:我没有办法

当孩子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向你伸出手求助时,这时你希望他自己动手动脑独立解决问题,因为做父母的你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不愿他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思想,此时用第二个借口:“我没有办法”,倒不失是一个应对的办法。或许是实事求是你真的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你是一种委婉的托词,一种委婉的拒绝。但客观地说,你已经非常客气地告知他,让他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给了他一种暗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有利的心理暗示。且在他以后成长的历程中,他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世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靠别人,乃至自己的父母。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许多困难,都只有靠自己去解决。

6岁半的儿子已经上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班最近换班主任了,可是这个老师好像没有以前的班主任喜欢我,怎么办呀?”“儿子,我没有办法,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你想一想以前的班主任为什么喜欢你?新班主任才带了你们几天?除了你觉得不喜欢你,那么你认为她喜欢谁?想一想或许慢慢的你自己就能想出办法对吧!”许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就很担心,怕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出了问题,因此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可能多数的家长此时以为孩子是没有能力自己去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家长往往是亲自出马。家长就怕孩子出问题,而且只关注势态的结果,对孩子一时的好处。家长的这种做法直接会影响孩子的心态,使孩子以为父母是万能的,是无事不可解决的,是任何时候都可依赖的。也是只在乎依靠父母来改变老师对他的评价,改变老师对他好坏,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成长。给他一个借口“我也没有办法”,一方面断了孩子的依赖,另一方面,鼓励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自己去解决。

春天来了,修完寒假,初一年级的笑笑,却笑不出来了。原来,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班里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报名参加一项比赛项目,可是笑笑什么运动都不擅长“怎么办呢”笑笑为难的问妈妈。妈妈说“我没有办法,只是我听到一个故事或许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