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历代经典文丛)
10161100000004

第4章 难得糊涂养天年

一、难得糊涂健康长寿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离休、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平和,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记忆力与感知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都可使老年人在性格上变得古怪,例如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形成所谓的固执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生理上的衰老又使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从而动作笨拙不协调,容易疲劳和易发生意外事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焦虑、忧伤与失望等情绪。患有难治之症和老年痴呆等老年病,病人还可能产生自怜、自杀等绝望心理。

所谓随遇而安即能使自己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无论它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随方就圆。俗话常说的“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说的正是此理。能随遇而安的老年人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能做到不眼热;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真气:他们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始终满意。会随遇而安的老年人眼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这样的老年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时笑口常开,自然健康长寿。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正如文题所说的那样,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体健寿长。

二、老人糊涂一点好

糊涂,是人生的一门艺术。老人要想健康,也必须糊涂一点。糊涂,人就安静,就能养心,减少操劳和人体的消耗。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虽然指的是日常处事的哲理,但对老人的养生与健康来说,也是很适用的。

老人养成处事“糊涂”的习惯,是养生和延年益寿的根本大计,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好处:

1.糊涂能减少麻烦,少管闲事,少生气,能在晚年中没有烦恼,安静平和地享清福;

2.糊涂或装糊涂,就不会惹是生非,思想上无任何压力,心情也就平平静静,会安闲自在地养生;

3.糊涂一点在发挥余热中就不会分心,能集中精力干好自己想干的事情;

4、言语和行为糊涂一点,心里头却清清楚楚,养生就会有目标,自会收到好的效果。

不渴也常喝点水

人不能等到口渴时再喝水,应当养成及时、适时饮水的习惯。婴幼儿总是不断地要喝水,而年老者常可见皮肤干燥、尿黄便秘,甚至还会发生“干燥综合征”。但是由于神经反射的迟钝,不会引起欲饮水的感觉,往往缺水也不知饮水,有时口渴却不想喝水,中医称“渴不欲饮”,均对身体不利,所以不渴也常喝点水对老人尤为重要。

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好,应避免大渴大饮,这样才不增加心肾负担。在夏季,常发生大汗淋漓,身体脱水又丢盐,如突然大量饮水,血中盐少水多,则容易发生“水中毒”,引起虚脱。严重腹泻后身体脱水,这时饮水最好在水中加上适量的盐、糖及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以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心肾功能不全者不应多饮水,以免增加脏器负担。

喝水以凉白开水为好,既方便又放心。开水以当天煮开者为好,不宜喝开过几天的“陈水”、“老水”。有人有喝浓茶的习惯,但浓茶利尿,作为品茶尚可,补充机体水分则茶叶不可太多。应当提醒老年人注意的是,我们说适当多饮水,但不提倡吃水泡米饭,水泡饭一般咀嚼不充分,唾液分泌也不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三、对过去糊涂一些好

路透社纽约健康消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也许对你的健康会有好处,因为新研究发现,不爱追究过去事情的人会有较好的自我形像,而且身体更加健康。如果你对过去的事情老是念念不忘,你就会有自我价值降低的危险。

人们倾向于把记忆分成两种类型,即关闭性记忆和开放性记忆。前者包括已经解决或置之脑后的事情,后者是仍在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未解决的事情。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将50名大学生分成2组,让其中一组描述一件开放性记忆事件而另一组描述一件关闭性记忆事件,然后两组学生在一张术语表中选出最能描述自己的词汇。结果发现,回忆关闭性记忆事件的学生比回忆开放性记忆事件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正面的词汇。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成功地关闭对某一事件的记忆可以让人更有自信。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400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经受过创伤,如亲密的朋友或亲人的死亡、强奸、乱伦、火灾或痛苦的分离等。研究者发现,对创伤经历持开放性记忆的学生比持关闭性记忆或从未受过创伤的学生在自信测试中得分要低,而且持开放性记忆的学生比持关闭性记忆或从未受过创伤的学生更经常去看医生。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容易遗忘,有些则很难。比如说,腿部骨折这样的大事情,一旦腿伤愈合,大多数人会将这件事忘掉。但是如果是更严重的创伤事件,如头部外伤并且因此影响了一个人的工作,或他的生存世界完全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就很难从他的生活中抹去。

研究者说,忘记过去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对自己过于认真。事实上人们都倾向部份地扭曲对某些件事的记忆,他们的记忆往往是跟事实有些不同的。这是一个有益的适应过程,对既往的记忆做一些“修改”更有助于忘掉它。下一步的研究将是要弄清人们怎样将一件事置诸脑后的。

四、王阳明的“静坐”养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后迁至山阴(今绍兴),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创建阳明书院,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杰出代表。他创立“心学”称“阳明学”,又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经过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当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学热潮。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修炼“静坐”养生之道,有独特系列创新之见,值得学习弘扬,且非常有现实意义。

1.“太虚即氧”,“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郭沫若“静坐”养生是实践了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学生。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王阳明著《周易外传》讲:“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灵诚精义》讲:“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讲:“由太虚,有天之名;有气化,有道之名”。在《传习录》中讲:“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一气流通。”王阳明讲:“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讲:“练气即行气。”《黄帝内经》讲:“气行则血行”。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王阳明“静坐”养生是深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哲理。

2.“静坐”并非绝对静,而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在运行中“动与静”的理解很辩证。《正蒙注大易篇》讲:“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思闻录外篇》讲:“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也动也”。王阳明的动静观深邃理论是提出了“方静旋动”。《中国道家内丹修炼学》讲:“旋转与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规律”,宇宙是在不断动静态中而运动生化。《思闻录外篇》讲:“天地之化日新。动静是对立统一,动静互涵,动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动静中变化”。《思闻录外篇》讲:“今日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阳明修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的结论。《尚书引文·太甲》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蒙注大易》讲:“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思闻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观世界永远在动静运动中生生不息,而在气化中呈现其生命的代谢规律,唯独明白了客观世界动静规律,而顺应这规律,才能像荀子所讲:“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王阳明论动静是洞明了练气“静坐”养生的玄机。《上洞心丹经诀》讲:“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脑,脑满以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阳明极为高明,他在“静坐”中悟出“方静旋转”气行机理。点化我们要认识到“静坐”并非绝对静,静是相对的。

3.“静坐”即修心、调气,要发“诚意”、“善念”

《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众人皆知意调气。但进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体在何处?一般常人并不知道。王阳明著《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又进一步讲:“正心诚意”,要做到“诚意”必须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为善去恶,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么叫“格物”?“格物”怎么解?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这是别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达到“六根”清静。《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又进一步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倒了,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王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是讲透了,气功修炼功夫意念调气,就是“炼心”的功夫。“炼心”是气功修炼最上乘的功夫。关于炼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论述,儒家讲:“格物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气”。“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王阳明论“静坐”中调气强调“诚意”发“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4.“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修证认识到“静坐”重要。《年谱》中说:“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老子著《道德经》中讲:“人居第一”。明朝大预测家邵康节讲:“人生所贵有精神”。王阳明的“静坐”养生实践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五、养生重“疗心”

正如古人所说的“顺应天时养生”,科学养生要求我们根据五行和人体脏腑相对应的原理,在一年四季里,分春夏秋冬,在相应的季节重点保养相应的脏腑,这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安排四季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式。夏季养生就要好好把握“疗心”的重点,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疗心的医学原理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于心,为心神所统帅。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的时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原理,就会损心伤气。夏季的气候特点是酷暑炎热,与中医的心相合,所以,在科学养生方面,一定要突出“疗心”这个重点。

夏季疗心的合理饮食

1.“三多三少”原则:“三多”,即植物蛋白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三少”,即脂肪少、糖少、盐少。

2.多吃瓜类蔬菜: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

3.选择富含钾的食物:夏季容易缺钾,人会感到倦怠乏力。可吃些香蕉、柑橘、土豆、芹菜、绿豆、海带、牛奶、荞麦等含钾丰富的食品。

4.适当多吃些苦、酸味食品。

5.适量食用鱼、禽蛋等荤菜,以满足生理的需要。

6.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身体消耗水分多,每天要多饮水、多喝汤、多食粥。

夏季要及时补充水分,千万不能等渴了再喝,那时体内已经出现“干旱”。

夏季疗心的八个“最佳”

夏季气候炎热,病菌繁殖生长快,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们要想平安度过夏天,相信下面要介绍的八个“最佳”,一定能够助您一臂之力。

1.最佳蔬菜——苦味菜:苦味蔬菜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苦味菜主要有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

2.最佳汤肴——番茄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

3.最佳肉食——鸭肉:鸭属水禽,性寒凉,夏季常见低烧、虚弱、大便干燥和水肿等症状,鸭肉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4.最佳调味品——食醋:食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食醋同时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5.最佳饮料——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科学家研究发现,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6.最佳运动——游泳: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而且惠及心、脑、肺、肝等内脏,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

7.最佳服色——红色: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8.最佳取凉“设施”——扇子:扇子虽然不如空调凉得快,但是摇扇这种运动,可锻炼肢体,同时扇子获得的风也最宜人,不必担心空调病。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六、疗心七字决

心“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对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起到防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性疾病的作用,使人健康长寿。

心“宽”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纳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心“正”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你就能吃的香、睡的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惘、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心理性疾病。

心“静”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危险、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动神驰的诱惑,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人健康长寿。

心“怡”人生的旅程,很少是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困难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心“安”一个人当他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此外,我们还发现,淡薄名利的人会健康。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自然也就影响不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免受心理疾病的侵袭。

心“诚”心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和促进愉快、乐观、防治心理疾病非常有益。

七、养生贵在“清”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

大脑宜清醒。夏天,人容易出现精神不振、头昏头痛的现象,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常言道,“热天睡好觉,胜吃仙丹药”,每天夜晚要睡7~8小时。此外,还要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消除疲劳,保持大脑清醒。

饮食宜清淡。盛夏时节暑湿重,易发生湿热症,故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如清热解暑的绿豆汤、莲子粥、菊花茶、酸梅汤等。既能泄暑热,又能祛湿邪,健脾利胃,还可起到清热、防暑、敛汗、补液的作用,以及增进食欲。夏季人们大多胃口不佳,应少吃高脂厚味辛辣之物,适当吃些豆腐、鱼、蔬菜、瓜果等清淡食品,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和醋,既利消化和营养,补充因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钾,又能生津开胃,杀灭病菌,预防肠道疾病,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以防伤阳损身。

居室宜清凉。针对炎夏暑热湿盛的外界环境,居住地方要空旷清凉,不宜嘈杂喧闹,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凉爽,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可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启动风扇、空调,那种阴凉的意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室温保持在25~30℃为宜,切不可使温度降至过低或直对电扇吹风过久,以防凉气侵入人体,诱发疾病。看电视时音量要小,室内灯光宜暗,以免增加烦热之感。

身体宜清爽。夏季人体出汗多,临睡前洗个澡或用温水擦身,不仅可洗去汗渍、汗臭,还可洗去周身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肌肤光洁清爽,使汗腺通畅,对清火败毒、防暑防痱都有好处。另外,衣着力求宽松舒适,避免紧衣裹身,并要经常换洗。

体虚宜清补。夏季体能消耗大,加之食欲下降,容易身体虚弱。适当用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鸡、鸭、鱼类、海产品、豆制品等食物与西洋参、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炖汤服用,通过清补,既可改善体质,又能提高抗病能力。

游乐宜清幽。炎夏不可远途跋涉或做剧烈运动,可就近寻找清新幽雅之境。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园林或效外散步锻炼,吐故纳新,清泉白云,鸟语花香,精神会为之一爽;傍晚,若漫步徜徉于田间、河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轻拂,会使你心静如水,神怡似梦,荡涤你心头的烦闷,暑气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