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48

第48章 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不安于守成的“明二世”

封建社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开国君主,往往雄才大略,而守成之君很少参与创业,他们往往生于安乐,长于富贵,所以也常常很难有大的作为。朱棣作为大明朝最为耀眼的皇帝,却是一个例外。朱棣不是开国君主,但是却也算不得守成之君。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在地方起兵,是凭借着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谋略夺得了皇帝之位,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朱棣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他的满腔政治抱负决不允许他成为一个安于享乐的守成之君。既然,是命运将朱棣从一个地方上的藩王推向了皇帝宝座,那么,朱棣有什么理由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 登上帝位后的朱棣再也无所顾忌,因为他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主宰,所以,他放开了所有的顾虑与担心,开始将自己心中憧憬已久的政治理想付诸于实践。小时候,朱棣就时常将父亲朱元璋视为心目中的英雄,如今坐在父亲传下的宝座上,朱棣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和父亲朱元璋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并且创造出父亲曾无法企及的盛世,然后名留青史,将功绩大小交与后人去评说。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之君,已经创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政治官僚体系。然而朱棣并不是一个守成之君,虽然他完全可以遵循祖制,按照父亲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来运转整个国家,他的不安于现状就注定了朱棣要在现有的统治体系上进行开拓和改革。 靖难起兵,朱棣打的是恢复祖制的旗号,所以朱棣登上皇位后,并没有立即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而是考虑到皇位的稳固,暂时采取了恢复祖制的做法。

所以,朱棣一上台便废除了一切建文帝的旧制,恢复一部分祖制。恢复诸王的藩王之位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举措。任何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都知道强干弱枝等同于自掘坟墓,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从内心深处,朱棣十分赞同朱允文的削藩政策,但是为了登上皇位,朱棣所持态度正好与之相反,认为削藩政策是离间骨肉之情,消灭皇室血脉,正是在这种号召之下,朱棣才赢得了众人的支持。 如今,虽然深知藩王拥兵自重对国家社稷的危害,但是为了稳住刚坐上的皇位。朱棣只能暂时压制住自己想要削藩的想法,恢复了诸王的封地。但是朱棣从内心深处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削藩的打算。 既然做到了皇帝这个位子上,就要做出些成绩。虽然朱棣的削藩之意,与他靖难起兵自相矛盾,但是他还是在这种矛盾当中不断寻求着突破之法。 表面上朱棣到处宣扬“我皇考肇基鸿业,垂法万年,为子孙计,思虑至周。”因此“凡皇考法制更改者,悉复其旧”。在文武百官面前,他更是明确表示“悉遵皇考成宪,不敢一毫自用”,“遵承旧制,一不敢忽”。 治理国家不是光靠表面上的观念和宣传就可以实现的,关键还是要有实际行动。超强的执行力是一个成功的君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朱棣不仅注重口号上的宣传,对于政治上的调整也是雷厉风行。 朱棣一上台就对建文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首先,朱棣对建文帝所更改的各种洪武政令,都宣布同意作废,以此同时恢复朱元璋订立的组织。其次,各宫殿的名称全部恢复旧称,比如端门仍然恢复午门的名称。最后,废除建文年的记年方法,将建文年改用洪武纪年法,市场上所流通的钱币,也仍然采用洪武年号。 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仿佛暗合了朱棣“诛奸恶、保社稷、救患难、全骨肉”的起兵口号。然而在这种守成的表面下,隐藏的是朱棣不安于现状的蠢蠢欲动的心。 既然自己不能像建文帝一样大张旗鼓的削藩,那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暗中进行。所以,在恢复藩王封地的同时,朱棣就已经开始了对诸王的控制。建文四年(1402年),为了控制岷王的势力,朱棣命令自己的亲信左都督袁宇前往四川统领军队,镇守一方。四川本事岷王的封地,所以朱棣还特地修书一封交予岷王。朱棣信中如此说道:““凡事可与(袁宇)计议而行。夫藩屏至重,贤弟宜慎出入,谨言节饮,庶诸夷有所瞻仰,而不负兄之所望”。 朱棣为政最擅长的就是宽猛结合,明面上朱棣打着亲情牌,为保护兄弟安全让其尽量少参与军事活动,而实际上则是要借此削弱岷王的兵权。岷王自然深知朱棣言外之意,虽然心中不快,但是倘若就此反抗只会引来朱棣的军事打压,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也只能遵照朱棣的要求,交出节制诸军的大权,并回信感谢朱棣的体恤和恩典。 藩王都有自己的护卫,这些护卫无疑是诸王的亲信,想当初朱棣就是靠着自己的王府护卫摆脱了朝廷的控制,所以诸王的王府护卫自然让朱棣极为忌惮。建文四年九月,朱棣大肆封赏各王府护卫,而且赏赐十分丰厚。当时朱棣将赏赐封为三等,“第一等比奇功,第二、第三比头功例,第四等比次功例,不升官者加赏钞十锭,典膳仍在本职,食俸同正六品,赏准次功百户例,舍人准次功总旗例,凡五百八十七人,赏钞有差”。

既然朱棣想要削弱王府护卫,为什么没有直接消减王府护卫的人数或者裁撤护卫军,而是大肆赏赐呢?这实在是有些令人费解。其实,这正是朱棣的高明之处。朱元璋曾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朱棣口口声声说着恢复祖制,如果轻易裁撤护卫军或者削减其人数,就无异于挥起巴掌打自己的脸,朱棣自然不会这么做。对诸王护卫军大家赏赐,一则不违背祖训,二则通过大规模的赏赐可以收买人心,削弱护卫对诸王的效忠程度,此乃一举两得。这正是朱棣为政的高明之道。 十月,朱棣又命令晋王到平阳府暂居,从而变相缩小王府护卫的编制。宁王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而且朱棣曾许诺中分天下,但是也没能逃过势力削弱的命运。朱棣上台后将宁王朱权由原来的封地大宁改封到南昌,从而对朱权的势力进行了打击。 在朱棣一连串的政策调整之下,地方藩王对于皇权的威胁大大降低。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朱棣这个不安于守成的“明二世“,终于将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如此一来,朱棣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就再无后顾之忧。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朱棣虽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在原有的政治体质和格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心中有伟大的政治宏图,又处在权力的最顶端,他以强大的权力为后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为蓝本,将大明王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谋国”术”心中有梦,才能不断进取 身为燕王时,朱棣时时期盼着能够登上皇位。在不断的努力下,这个目标终于得以实现,如果是常人登上了这至高的权力之位,很自然的就会沉迷于荣华富贵和权力的迷恋当中,然而朱棣没有。因为他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将整个国家治理好,然后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所以,登上皇位后的朱棣很少享乐,更多的是思考治国之策,在政治领域不断进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宏图。 一个人的追求应当永远比我们所处的位置高一点,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周围的浮华所淹没而迷失自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在达成目标之前,应该竭尽所能去争取,然而达到目标之后更应该不断超越,积极进取。唯有保持前进的脚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