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45

第45章 成王败寇,问鼎皇位——新的帝王需要新秩序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历来是千古颠簸不破的真理。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棣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诡异多变的战略战术,组织了很多成功的战斗。终于在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南京城下。 南京城是整个大明朝的政治中心,是全国臣民心目中最高统治者的所在地。就因为南京城的特殊性,兵临南京城对于朱棣来说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站在南京城外,朱棣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豪迈之情。 20多年前自己与皇位无缘,只能作为燕王离开南京城,前往北平就藩,替大明王朝把守北大门;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朱棣无数次的出塞帮助朝廷扫除残元实力,对于权力的渴望让朱棣怎能安心在北平当这个地方藩王;20多年后,自己就站在一直梦想的南京城外,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是以藩王的身份站在这里,而是以大明王朝未来的君王身份问鼎至高皇权。 虽然皇位已经成为朱棣的囊中之物,但是坐在皇位上的建文帝并没有就此束手就擒,他还在做着最后的抵抗。 对于建文帝来说朱棣兵临南京城无疑是一个噩梦。面对火烧眉毛的紧迫情形,建文帝已失去了最后的冷静和理智,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象征至高皇权的大殿中,不时闪现出建文徘徊的身影,还有前来商议对敌之策的大臣方孝孺。 虽然方孝孺被视为读书种子,也确实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怎奈也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如何将行军打仗之事分析的头头是道呢?于是,也只能在朝堂之上大骂打了败仗的李景隆,拳打脚踢一番,怒气是消了,但是危机的情况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身为人臣,为皇帝分忧解难是其本分,所以纵然不擅长行军打仗,方孝孺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借助城中的20万精兵和南京城的地利优势,紧紧固守南京城,在城外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将人丁以及木材等都迁到城内,只要固守不出,朱棣很难将南京城攻破。 所谓有病乱投医,此时的朱允文,也管不了这个主意是不是可行,直接便采纳了。其实方孝孺的这个主意到不是不能采纳,只是建文帝在执行的时候选错了人。他派谷王朱櫘和败军之将李景隆镇守南京北部的金川门,可是谁知他们不仅没有对燕军做任何的抵抗反而看到远远的看到朱棣的大军,就立即打开城门迎接,就这样朱棣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南京城。

胜负局势已经尘埃落定,即使朱允文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回天乏术了,败者就必须要退位让贤,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进入南京城的朱棣那颗胜利的心已经在欢呼雀跃了,因为皇位与自己也不过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进入南京城接踵而来的各种事件让朱棣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为新帝王,应该尽快建立其属于自己的新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把皇位坐牢靠。 当朱棣骑着高头大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带领着自己的大军进入金川门的时候,谷王和李景隆带领众官员分别列于路旁,欢迎朱棣进城。本来朱棣还想着攻打南京城势必会是一场硬仗,可是谁知道竟然就这么轻松的入城了,而且还是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礼遇,遇到这种美事,朱棣自然是喜上眉梢,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 看着城内所有人都主动俯首叩拜自己,朱棣不禁沉浸在万臣朝贺的满足中。这时,突然从叩拜的行列中冲出一个手持匕首的人,怒睁着圆目,满怀仇恨不顾一切的朝着朱棣刺过来。阳光照在匕首上泛起的寒光,让朱棣浑身打了一个冷战。等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那个手持匕首的刺客已经死在自己内侍的刀下。 虽然朱棣在战场上破爬滚打了多年,也见过不少血腥恐怖的场面,但是却从来都没有害怕过,而这次刺杀却让他猝不及防,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惊魂甫定之后,朱棣开始明白:不欢迎自己进入南京城、登上皇位的人,远远不止朱允文一人。朱棣开始隐隐感觉到,成为大明朝主宰的路还没有变得完全平坦。 这名刺杀朱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的御史连楹,他在刺杀朱棣之时,还不忘大喊一声:“除掉篡逆者。”这无异于给朱棣当众泼了一盆冷水,看着眼前这虽然被杀死但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尸首,朱棣刚才的喜悦一扫而光,只剩下建立新秩序的强烈的欲望和紧迫感。 有士兵前来报告说,皇宫起火,于是朱棣容不得多想直扑皇宫而去,一边组织救火一边查找朱允文以及代表皇权的皇帝宝玺的下落。 建文帝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为了顺利的登上皇位继承大统,朱棣硬是将一具烧焦的尸体说成是建文帝,并为其发丧,以便绝了那些建文旧臣想要复国的念想。可是令朱棣不悦的是父皇朱元璋亲制的代表皇权的十七方宝玺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四方不见了,分别是登基、祭祀天地必用的“皇帝奉天之宝”、封赠皇室成员必用的“皇帝亲亲之宝”、封爵授官必用的的“制诰之宝”以及下圣旨诏书的“敕命之宝”。 作为大明朝的统治者,朱棣要想建立其属于自己的新秩序,首先就是要登基。只有登基以后,才能够名正言顺的建立自己的官僚体系以及后宫秩序。如今宝玺不见了,朱棣自然没办法登基,于是他一方面严惩负责看管宝玺的太监,对那些效忠建文的太监、宫女等进行屠杀或者驱逐;一方面敕令玉匠加紧打造宝玺。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诸臣的劝谏之下,正式登基成为大明朝的皇帝。朱棣深知虽然自己已经成为最高权力统治者,但是建文帝的统治就秩序还存在,这将会成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最大阻碍。所以,朱棣一上台,便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打破建文的就秩序,并试图建立其自己的新秩序。 朱棣上台后首先对建文旧臣以及皇宫中原来的宦官、宫女等进行清算。大批屠戮拒绝投降的建文旧臣以及效忠建文的宫闱之臣。经过一系列的屠杀后,建文帝就有的统治秩序被朱棣迅速残忍的打碎了。

打破了旧制度,接下来就要建立新制度。古语所说的不废不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处置建文旧臣的同时,朱棣当然不忘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对于那些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的将士们,论功授予官位、宅邸以及财物等,对于那些投降的建文旧臣,朱棣基金拉拢之能事,希望他们能够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治国献计献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朱棣立即释放出被建文活囚禁或流放的诸兄弟,并恢复他们的爵位、封地等,并给与丰厚的体恤政策和财物赏赐。 所谓快刀斩乱麻,朱棣以快速凌厉的行事风格迅速建立起,以皇室兄弟为基础,军事将领为主力,建文降臣为辅助的心的统治秩序。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加强中央集权,朱棣还在原有的政治体制之上,开创了内阁制,并以此来拉拢天下读书之人,还恢复了锦衣卫,设立了东厂来监督百官和人们的一举一动。 朱棣明白虽然自己的重压政策,已经将整个形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那些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士人从心眼里不承认朱棣,治国不必打天下,需要的是文臣。如果听任这些读书人身从心不从,那么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又怎会稳固长久?为了稳固自己的新秩序,朱棣采取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对于不顺从自己或者试图破坏统治秩序的人,朱棣毫不留情的残酷屠杀,而对于那些一心一意为自己办事的人,朱棣则高官厚禄。 在军事斗争中胜利了,朱棣由此成为大明朝的新主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体系,朱棣将自己在军事战斗中的暴力使用的得心应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战场规则成为朱棣稳固统治的第一原则,虽然残酷血腥,但是确确实实起到了迅速建立统治新秩序的作用。

““谋战”术”最后的胜利是稳固秩序 在军事斗争中,朱棣无疑是成功的那一个。然而成功后登上皇位,只是胜利的开始,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还要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新秩序,只有新秩序稳固了,皇位才会稳固。倘若朱棣登上皇位后便开始沾沾自喜,不再有所作为,那么,最后能不能胜利仍是一个未知数。 满招损,谦受益,当我们在竞争当中取得胜利之时,一定要理智冷静的认识到胜利只是一时的,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在胜利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做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