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04

第4章 凤阳老家,体民疾苦——从小要做一个有心

凤阳花鼓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虽然唱词中说的和史实有一定的出入,但是有两点是很准确的:一,凤阳确实是朱元璋的老家:二,凤阳确实是个艰苦的地方。 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小时候就是在这个地方放牛的,而且这里还埋葬着朱氏一族的祖先。所以,纵然朱棣并没有出生在凤阳,也没有在凤阳长大,但是凤阳依旧算是他的老家。

朱元璋对于凤阳有种特殊的情感,为了让朱棣兄弟体察自己当时的生活艰难,他干脆下令诸子都要去凤阳老家,体察民间的疾苦。于是,朱棣和众兄弟在皇太子,也就是大哥朱标的带领下,一同出发前往凤阳,查看祖宗的肇基之地,此行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祭奠祖宗和开国功臣;二领略朱氏江山的来之不易。 虽然朱棣对于父亲的事迹,早都已经了若指掌,但是此次的凤阳之行,仍然让他觉得兴奋异常。他好像跟着父皇,伴着各位老将功臣走向烽火连天的战场。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壮志豪情和英姿飒爽。 当时,正值春天二月时节,一路上虽是风和日丽、柳绿桃红,但是朱棣看到的确是田地里的农人们,不敢耽误农时,挥洒着汗水辛苦地劳作。看到蓉蓉春光中忙碌的农夫们,朱棣心中颇有不忍,此时他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父亲所说的劳作之苦。 从南京到凤阳三百三十里的路程,朱棣和其他众兄弟在大哥朱标的带领下,一路前行。走在前面的是身着戎装举着龙旗的军士。一面黄旗居中,青旗、赤旗、黑旗、白旗在四面环抱。每面旗下都有六个身着与旗帜相同颜色服装的军士,他们身背弩弓,无不英武强悍。接着便是举着引幡、戟氅、戈氅、仪锽氅、羽葆幢、青方伞、青小方扇、青杂花团扇的校尉。个个都是鲜衣怒马,数不清的旗帜,数不清的仪从。 用了近两天时间,第二天他们到达了凤阳城。这里埋葬着朱棣的祖父母,也是父亲小时候受苦受难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困苦不堪。 凤阳在元朝称为濠州,属安平路。朱元璋做了吴王之后,这里便是龙飞之地了,于是改称临濠府。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将这里确定为中都。也正因为如此,包括朱棣在内的每一个皇子都意识到了此次凤阳之行的重要性。 朱棣在各兄弟中最为用心,他知道父亲安排的这次凤阳之行,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体察民间的疾苦,更是为了锻炼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如此,才能放心的让他们去执掌各地封国。于是,他用心观察这里的一山一水,研究这里的一草一木。 凤阳北滨淮河,南临镆铘山,西濠水就源于此山。这里虽然离南京只有三百三十里,但是由于临近淮河,经常受到洪水的困扰,与富庶的江南相比,显然贫困得多。也许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会让诸子来此体察民情,为朱棣和众兄弟就藩做准备。 此时的朱棣已经是17岁的英俊少年,身在凤阳,每每想到父亲从一个放牛郎、游行僧,最终奋斗为大明朝的开过帝王,朱棣不免心潮澎湃。朱棣年轻气盛,热血沸腾,正是想建功立业的年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而忘记自己的本分。 朱棣是个有心人,当父亲下令要他们兄弟几人回凤阳老家,体民间疾苦时,他就早已明了了父亲的心思。一来,父亲是想借此机会好好锻炼一下自己和诸兄弟的意志和独立处事能力;二来,是想借机看看诸子的能力如何。 早有心理准备的朱棣明白,此时建功立业还为时尚早,眼前要做好的就是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体察当地民间的疾苦,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处事能力,尽快让自己成熟起来。 朱棣和秦王、晋王在就藩之前,差不多就没再离开凤阳,他们在这里不仅对朱元璋创业的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熟悉了民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开始锻炼了带兵的本领。

朱棣在凤阳的三四年间,一直都很注意体察民情,这段时间的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朱棣的用心,所以“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成年后的他把自己能够南征北战,不畏塞外风寒的优秀表现,都归功于当年在凤阳得到的锻炼。 处处做个有心人,看似勤奋努力的背后,实则是朱棣的谋略之策。对于除朱标以外的皇子们来说,此次凤阳之行关系到他们就藩的政治前程。表现好的,肯定会获得父亲的肯定和认同,那么到达藩国后,日子就会好过点;倘若表现不好,别说是过安稳日子,父亲一生气,能不能去当藩王都不太好说。 朱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处处用心。在凤阳的这段时间里,他老老实实的按照父亲的要求,经常的去田间去查看农人们的耕作情况,了解民间的疾苦。 有一次,朱棣带领一队人马,去凤阳各地查看民情。正遇到天热难耐,于是,朱棣和大家一同在小树林里休息。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阵的叫卖声,原来是一位老农挑着担子在叫卖自家的水果。 朱棣一群人此时正是喉咙冒火的时候,一个士兵忍不住对朱棣说,我们上前抢了水果来吃怎么样?朱棣听到这话,从怀中掏出了一张银票,说道:“想吃的话就去买来。这些农人们,日日耕作,甚是劳苦,你作为一个朝廷中的人,怎么忍心去抢夺人家的劳动成果呢?农人们一家老小的生活,靠的就是这点收成,倘若被你抢了去,又靠什么过活呢?” 士兵听了朱棣的教训,整个脸红到了脖子根,羞愧的只想找个缝钻进去。大家吃着买来的水果,底下的士兵都觉出了朱棣的纪律严明,从此再也不敢轻易的犯错了。由于朱棣在体察民情方面做的相当到位,所以得到了当地人民和父亲朱元璋的肯定。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朱棣能够得到诸王中最好的封地的原因。 朱棣正是懂得做一个有心人,所以才能把准父亲朱元璋的脉。在凤阳期间,他并没有像其他的皇子一样,整天为自己即将成为藩国之主而忘乎所以,甚至为所欲为。他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只有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才能得到分外的收获。朱棣能够感觉到父亲朱元璋的眼睛一刻都不曾离开过自己和几个兄弟,纵然这里是离京师有三百里之遥的凤阳。所以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父亲看在眼里,这可是直接关系到自己就藩顺利与否的关键,更是自己能否治理好自己藩国的基础。 处处用心,时时留意,朱棣用自己的行动给父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或许正是因为朱棣在凤阳期间的用心,所以在就藩以后,朱棣把自己藩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实力,还获得了父亲朱元璋的肯定。 用心做,就必定能够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收获。这就是朱棣看似老实的外表下隐藏着的谋略。

““谋心”术”处处用心,终能受益 朱棣从小就是一个有心人,尤其是在凤阳期间,他按照父亲的要求,体察民情,虽然远在凤阳,却不敢丝毫怠慢。当其他的皇子以为远离了父亲的督促,都忘乎所以时,朱棣还是丝毫没有放松。正是朱棣的处处用心,所以才把自己藩国治理的民富兵强,从而有实力去角逐皇位。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处处用心,才能最终获益。倘若只把工作当成是给领导做,领导一放松监督,自己也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么必然是毫无前途。要想在学习和工作中顺风顺水,当靠运气是不行的,靠的是谁更用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倘若不用心,又哪能是自己的羽翼丰满,成就大事就更是无从谈起。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唯有处处用心,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