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30

第30章 特务统治,掌控舆情——制造人人自危的局面

历史上的大明帝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特务帝国”,东厂、锦衣卫几乎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代名词。而推动大明朝走上特务轨道的君主就是明成祖朱棣。 锦衣卫并非是朱棣所创,而是自明朝开国就有的。按照明朝的兵制,皇帝都有其亲自指挥的内廷亲军,一般来说,内廷亲军都是皇帝最信任、最倚重的亲信队伍,由于内廷亲军最主要的人物便是保护皇帝的生命安全,所以,内廷亲军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以一敌十。其中锦衣卫便是内廷亲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永乐年间的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的生命安全以外,还有另外一个职责“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当时的锦衣卫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可以直接逮捕任何一个人,而不必经过外廷司法的法律程序,这样的特权就是朱棣授予他们的。 朱棣为什么要授予锦衣卫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朱棣想要加强君主集权专制,以军权而登大位,强烈的疑惧心使得他对于集权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他恨不能把天下人的一切活动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为了掌控天下,朱棣需要一支得力的队伍,因为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力去探查天下人的活动,所以他便培养出了一帮鹰犬——锦衣卫,让他们代为自己去监视天下人的一举一动。

马基雅维利曾说过:“君主应该自己施恩,让别人代为受过”。在这一点上,朱棣的治国之策可谓是炉火纯青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杀戮是必须的,但是

朱棣并不愿意亲自动手,因为那样会在历史上留下暴君的恶名,而且还会招致百姓的不满和怨恨。 自己的明君的形象需要树立,但是威慑的鞭子还是需要高高的悬起,以防止有些人得意忘形。既然自己不适合举起这鞭子,那么,自然就要选出合适而且可靠的人替自己举起这条带有威慑力的鞭子,时时的去警醒一下官员们和百姓们,锦衣卫便是朱棣千挑万选的执行者。 为了帮助锦衣卫达到自己的威慑人民的目的,朱棣特别规定锦衣卫有审问犯人的权力,这也就是永乐年间所有人都惧怕的噩梦——诏狱。锦衣卫的“三纲”即纪纲、刘江、袁刚是朱棣身边最信任的三个亲军指挥,其中尤其以纪纲最得朱棣宠信,所以气焰也是最嚣张的。 纪纲每次办差都会利用公职而中饱私囊,通常他不会把要杀的人直接逮捕起来下大狱,而是先盛情的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然后佯装要帮助其向皇帝求情而索取贿赂。一旦贿赂到手,他便凶相毕露,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屠刀。朝中很多大臣都成为了他的刀下之鬼,所以,朝中文武无论官位大小对于纪纲都心存畏惧。 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就是要制造人人自危的局面,只要人人自危,那么大家必然都会小心谨慎的从事,绝对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这样一来,自己的大明江山就会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锦衣卫的无孔不入本就使得朝廷重臣们人心惶惶,但是,朱棣为了防止那些皇亲贵族们趁机作乱,又加了一把火,目的也就是告诉那些皇亲贵族们,不要以为你是皇亲就能够高枕无忧,就能够没事搞点策反的活动。 朱棣的妹夫梅殷,曾被朱元璋任命为托孤大臣,靖难之役时,处处与朱棣作对。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梅殷虽然投降了,但是内心却并不服气,而且还时常口出怨言。朱棣既然想杀鸡儆猴,就要选择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警告皇亲贵族们,他就必须找一个身份尊贵的皇亲下手,这样才好起到警示的作用,所以他便盯上了一直让自己心中不快的梅殷。 永乐元年(1403)十月的一天,梅殷早晨上朝时,被人挤到金水桥下溺死了。表面看来,这纯属一场意外,但是堂堂驸马怎可能轻易落水,而且正值早朝之时,即使落水,也会被前来上朝的大臣们或者负责巡视的守卫等人发现,并及时搭救,怎么可能就会溺死呢?事故表面的背后实质上就是暗杀,既然有朱棣的暗许,那么,试问谁敢上前搭救?所以梅殷只能溺水身亡。 梅殷身亡后,朱棣的妹妹宁国公主自然是不肯罢休,她跑来抓住朱棣的衣服袖子大哭大闹,碍于宁国公主,也为了掩饰自己故意杀害梅殷的事实,他特别下令严查驸马溺死一事。此事最终以处死故意挤撞驸马的两名锦衣卫军官而告终。 朱棣自己也知道,锦衣卫仗着自己宠信时常会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为了防止养虎为患,朱棣觉得需要有一支力量用来制衡锦衣卫,如此一来自己才能够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朱棣就创办了一个类似于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东厂,让他们去刺查包括锦衣卫在内的大明帝国的所有人群。 众所周知,东厂是一个以宦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务组织。大明朝并不缺乏人才,朱棣为什么偏偏要重用宦官呢?况且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留下遗训:宦官不得兼任外廷文武官衔,不得服用外臣冠服。。为了防止宦官专政,朱元璋还特地在宫门口竖起一个大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棣打破朱元璋的禁令,开启了重用宦官的新局面。这主要和朱棣的个人经历十分相关,早在靖难之役时期,南京朝廷中的宦官就偷偷的给朱棣传递情报,而南下的过程中,一些朝廷宦官倡导朱棣的军营中“漏朝廷虚实”,给朱棣的南

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朱棣对于宦官很有好感。 再加上宦官们没有后代,也无法享受男女之欢,所以朱棣越发觉得这些人比较可靠。正是因为如此,朱棣才破除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得参政的禁令,而重用宦官。在永乐年间,宦官们的权势很大,他们不再归属于吏部,而是成为了新的独立的系统。 关于东厂设立的时间,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但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东厂开设于永乐十八年,地点就设在北京的东安门北。 东厂的最高首领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由于称谓比较长,念起来也比较繁琐,所以人们常简化称为“提督东厂”,内部人则常称为“厂公”或者“督主”。东厂的特务头子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 东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最开始统辖权并没有在宦官手中,而是在朱棣自己的手中,后来因为事务繁忙,才移交到心腹宦官的手中,但是职责没有变化,仍然是有事直接向朱棣报告。朱棣建立东厂的初衷便是制衡锦衣卫,以免养虎为患,所以朱棣授予东厂的权力要高于锦衣卫。 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再加上东厂的势力,使得京城内外特务遍布,从而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特务网络。上至皇亲国戚,下到普通官员、百姓,无时无刻不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就是锦衣卫这样的特务组织,也处在其他特务的监督之中。 锦衣卫和东厂严密的监视着天下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连柴米油盐这样的琐事也不放过。“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知。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效谑,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无论天下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朱棣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强大的特务组织,使得全国上下各个阶层,都出在极度的不安之中,人们相互提防,行事说话更是小心谨慎,即使是听从朱棣号令的特务们也是如此。天下人的自危,使得朱棣的统治,如磐石一样安稳。

““谋治”术”以人人不安,成就己之大安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朱棣身为一国之君,臣子与人民不可谓不众多,作为坐高统治者,如何让如此多的人都能够安于自己的统治而不产生异心呢?对于君主来说,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朱棣不愧是一个谋略家,他采取特务统治,以人人不安的局面,来成就整个国家安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树欲静而风不止,无论是朱棣还是现带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时候,倘若朱棣心慈手软,怕也难出现一时的永乐盛世。所以,不要一味的追求在风中静止,一味的逆风很可能会枝折叶落,反而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唯有顺着风,按照自己的节奏摇摆才能经飓风而不倒下,看似妥协的背后实则是明智的坚持原则。以不安而成就大安,这才是人生的真智慧、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