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23

第23章 荣辱与共,血战到底——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棣历来非常重视收买人心,长期的战争经验使得朱棣很清楚,战争的实质不仅仅是兵力、智谋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人心之间的比拼。古人常讲:人心所指,所向披靡。在发动靖难之役后,朱棣时时注意安抚将士们,因为能否胜利的关键在于他们,而并非凭朱棣一己之力便可以马到成功。 早在安徽凤阳的时候,朱棣就显得平易近人,对于部下也是体恤有佳。到了北平之后,更是以“义气王爷”而自居。他讲义气、重感情,深得部下的爱戴。也许这与他的蒙古血统多少有些关联。 关于燕王关心将士们的事迹很多,并且广为军中流传。在这次靖难之役中,就有很多令燕军将士十分感动的事。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虽说总的来说,靖难之役还算顺利,但是也确确实实的碰到了几次硬仗,伤亡也就在所难免了。一次,朱棣带领一小部分精锐之师前往阵前查看敌营情况,归营途中,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呻吟的兵卒。 朱棣二话不说,立即下马,并亲自扶起病卒,查看其伤亡情况,接着命令自己的贴身侍卫扶着兵卒上马。随从们见到这情景,都纷纷劝说朱棣:“殿下,乃是万金之躯,怎么能让个小兵随便骑您的马呢?” 面对随从们的劝说,朱棣动情地说道:人命和马哪个更重要呢?人病了不能正常行走了,不让他起马,岂不是就等于放弃了他的性命吗?我身为一军统帅,理应体恤士兵,怎么能把马看的比人还金贵呢?你们跟随着我打仗,是因为竭尽全力而病倒的,我如果不体恤你们,那还怎样做这一军统帅呢? 随从们听了无不感动的流涕,他们按照朱棣的吩咐,把病卒扶上马,送去救治。很快,朱棣让马给病卒的消息在军中不胫而走,很多士兵听闻此事之后,纷纷表示,一定誓死要效忠燕王,即使是血战到底也绝不退缩、迟疑。 还有一次,正值腊月寒冬,由于行军需要,朱棣带领大批燕军在野外露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在人的脸上如同刀子一般,虽然很多士兵聚集到一起靠体温取暖,但是严寒还是让人们冷的无法入睡。 燕王朱棣也是一样,随从们看朱棣很冷,便想着找些东西来取暖,经过半天的搜寻,好不容易找来几个废弃的马鞍子,点起一堆火,让燕王取暖。 在漆黑寒冷的夜里,这堆火显得很扎眼,远处的士兵看到这边的火光,都纷纷跑过来取暖,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是燕王朱棣,所以又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卫士们见这么多人前来取暖,便开始厉声驱赶大家,朱棣见此情景便大声说道:“这些人都是壮士,不要驱赶他们。我身上穿了两件皮衣还冷呢,更何况是他们。我恨不能让所有的士兵都和我一起取暖。” 就这样,朱棣和士兵们围着一堆火,一直到天亮。虽然天气严寒,但是这一夜,士兵们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甚至有些人还当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燕王如此的体恤士兵,作为普通将士,唯有在战场上奋力冲杀,才能报答朱棣的恩德。 得人心者得天下,正是朱棣对燕军将士们的极力体恤,使得燕军上下,万众一心。所以,燕军战斗力非常强大,从北平到南京的四年中,朱棣手下的将士们每次往往都是血战到底,少有降者。

对于投降过来的士兵,朱棣也是宽大为怀,他下令不许虐待俘虏,更严令禁止屠杀俘虏。对于俘虏的安置,朱棣一般都是先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然后愿意留

下的就留下安排到各军营中,愿意回家的朱棣就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安心回家。 很快,关于燕王朱棣的仁慈之事,便传开了,连敌军阵营中的士兵都知道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朝廷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士是心在曹营心在汉,只是碍于朝廷的一纸诏书,而不得不抵抗朱棣的南下。 一方面,朱棣带领自己的将士们荣辱与共,血战到底;另一方朝廷军队敷衍了事的抵抗。胜负已经是很明显了,正是因为人心归顺,所以,朱棣南下的途中,不少的朝廷冠军纷纷不战而降。 面对大批投降的将士,燕王朱棣制定了专门的法令。对于投降过来的敌军不虐待,更严禁杀俘。先进行宣传教育,之后愿意留的留下,愿意走的给路费。 此举一出,打消了那些想要投靠燕王朱棣的将士的疑虑。燕王仁慈之声,不久就在敌营当中遍闻遐迩了,大大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和军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有了燕军和朝廷军队的人心归顺,朱棣带领自己的大军可以说是一路上势如破竹,迅速南下。很快便攻陷了代表皇权的南京城。 患难时刻见真情,享受富贵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不足以反映出人心的真假;只有在危难的关头同仇敌忾,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归心的目标。 当初大唐李世民,之所以受众人拥戴,建立了强盛的帝国,靠的就是存人心。但是他只和自己的大臣、部下、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却独独把自己的兄弟们屠戮殆尽。朱棣也想成为想李世民一样的明君,但却不想背上他拭兄凶杀的骂名。 既然是存人心,那么周、齐二王身为自己的兄弟,自然也要重视。这样不仅能够彰显自己忠孝形象,还能使得靖难之役的由头更加的圆满。况且周、齐二王本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和作为,对于朱棣的皇权不会构成实质上的威胁。 所以,攻陷南京后,朱棣立刻派人去保护被朱允炆关在大牢中的周、齐二王。 在牢中的周王一见到朱棣前来营救,立即扑到朱棣的身上抱头痛哭:“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 朱棣听闻兄弟的哭诉,回答道:“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灵保佑的结果!” 当初,朱允炆削藩把周、齐二王关到了大狱之中,如今,朱棣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前往大狱中,解救被关押的二人。如此一来,周、齐二王必然是向着朱棣的,虽说二人已被削藩,但是毕竟曾为藩王,号召力自然是有的。连他们二人都对朱棣感激涕零,朝中文武自知大势已去。 但是进城后的朱棣并没有急忙感到皇宫,而是派人前去围困。后来士兵们在皇宫之中找到了疑似建文帝的尸体。面对这尸体,朱棣长叹一口气,掩面沉痛的说道:“小子无知,果然如此糊涂耶?我来此是为了辅佐你向善,你怎么做出这样愚蠢的选择!” 虽然有史料记载说,当时的尸体根本就不是建文帝,朱棣本人也知道并非是朱允炆,但是还是把这尸体当成了朱允炆,一来是告诉大家大明皇帝已死,二来是告诉大家,朱允炆不是我朱棣害死的,是他错把我的好意当成了歹意,做出了自残的愚蠢举动。 不管历史上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但就朱棣对朱允炆深感惋惜这件事情来说,他还是让为数不少的建文旧臣归顺了,这至少给了那些想要归顺朱棣的大臣们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得人心者得天下,连建文旧臣都归顺,那么天下还能不是他朱棣的吗?

““谋权”术”存人心者得天下

倘若朱棣是一个娇纵跋扈的人,不仅不体恤部下,还时常拿部下们开涮,那么很难想象将士们会愿意跟随着朱棣浴血沙场,战死不辞。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没有朱棣对全体将士们的体恤,就没有作战骁勇无比的燕军,那么,朱棣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宰天下的权力梦想。存人心者得天下,没有人心的归顺,也就没有天下的归顺。朱棣之所以能够改写大明朝的皇位规则,就在于天下人心的归顺。 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实中,一直透出智慧的光芒。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方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切忌不能躲得远远的;做事的时候,出现意外情况要共同承担、走出困境,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为日后继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