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10

第10章 道衍相助,帝心萌动——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朱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福之人,当他想要找个辅佐自己的刘伯温时,这个人就出现了,也许,冥冥之中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洪武十五年八月十五,朱棣正和徐王妃在府中过中秋,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朱棣没办法向远在南京的父皇母后祝贺节日,只能待在自己的府邸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过节。正当朱棣一家其乐融融的享受天伦之乐时,朝廷的一封加急文书打破了节日的祥和。 朱棣拆开信件,不禁一愣,紧接着涕泪聚下,悲痛万分。原来,收到的是马皇后去世的噩耗。虽然马皇后并不是朱棣的亲生母亲,但是朱棣从小是由马皇后亲自抚养长大的,不是生母,感情却胜似生母。 悲痛之余,朱棣立即决定要亲自回南京为马皇后奔丧。很快,他就安排完了王府的诸多事宜,带上了自己的亲随,马不停蹄的赶往南京。一想到,马皇后才刚刚过完五十岁生日就与世长辞了,朱棣就不能自已。 沉浸在丧母之痛中的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在这次的南京之行中,他竟结识了一个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物——道衍。 道衍虽是一个和尚,但却胸怀大志,有着超凡的本领和政治眼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略奇才。 朱棣和道衍的相识与马皇后的丧葬有着剪不断的关联。九月二十四,朱元璋主持了马皇后的葬礼,追谥马皇后为孝慈皇后,并把她安葬在京郊紫金山下,也就是上一年刚动工的大明第一座皇陵。朱元璋为了纪念马皇后,特意将陵墓命名为孝陵,并抽调精锐亲兵,组建了一支特殊部队——孝陵卫来保护皇陵。 大哥朱标可以长年留在南京为母亲守孝,可是,朱棣作为藩王无法像普通百姓那样在京城守孝三年。为了表达自己的孝道,朱棣和诸多兄弟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向父亲朱元璋请求,派几个佛学高僧,跟随自己去藩地,为马皇后念经祈福。朱元璋很痛快的就答应了朱棣兄弟的请求。于是,顺理成章的时任僧录司左善世的高僧宗泐,向朱棣推荐了一位和尚,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道衍。 道衍俗名姚广孝,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只比朱元璋小七岁,出生于長洲(今发属苏州)的一个行医世家,然而道衍胸怀天下,怎甘做一个小小的医生。早在十四岁,他毅然当起了医生,跟随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学阴阳术数之学。 道衍天资聪慧,再加上席应真的悉心教导,很快,道衍就学会了做诗和书法,并对阴阳术数有了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作为阴阳家,道衍也可以像大部分同行一样,装装神、弄弄鬼,到大户人家骗点小财;然而道衍的追求绝不仅仅于此,他所追求的是在神州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自古以来,名人大多喜好游历山水,道衍也不例外。洪武开过之后,道衍前往河南嵩山,途中遇到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袁一见到道衍,立即大惊失色,不禁惊呼道:“这是哪里来的怪和尚,长个三角眼,象个病虎,性格必定嗜好杀戮,免不了成为下一个刘秉忠。” 刘秉忠是谁?他也是一个和尚,跟道衍一样,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一谋士,作用类似于朱元璋的刘伯温。这,也正是道衍的努力方向。所以,道衍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很得意,于是自然也就多给了几个卦钱。 还有一次,道衍和宗泐一起到镇江著名的风景区北固山游玩,这里风光秀丽,名胜颇丰,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曾在此留下了传颂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眼前是祖国壮丽山河,心中是壮志难酬的宏图伟业,两者相交加,不甘寂寞的道衍不免心潮澎湃,于是便随口呤出了一首七律: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道衍陶醉在自己的梦中,脸上现出了对权力的极度渴望,这不免让同行的宗泐大吃一惊。道衍表面上是一个和尚,但是骨子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谋略家。面对宗泐的惊讶,道衍轻轻一笑却并不言语,也许在道衍看来,宗泐是无法理解自己的鸿鹄之志的。 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却只能是陌路人,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些人,仅仅见了一面,就可以一见如故,从此惺惺相惜。朱棣和道衍的会面,犹如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颇有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味道。 关于两人的初次会面,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 九月二十四日,朱棣刚参加完国丧,正坐在寓所休息,护卫突然来报,说是道衍大师求见,朱棣一惊,虽然身心疲惫不堪,但是一想到是给母后祈福的高僧,还是接见了道衍和尚。 初次见面,道衍向朱棣行了叩拜大礼。礼毕,朱棣请道衍大师就座。寒暄了几句之后,道衍见四周没人,突然压低声音,很神秘的在朱棣的耳边,意味深长的说道:“殿下,贫僧有一件礼物相送。” 朱棣心中一楞,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副客客气气的模样,从他的眼神中看不出丝毫的惊讶和好奇,依旧是深不见底的寒潭,朱棣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静静的说道“愿闻其详”。 这时候的道衍突然睁大了他的三角眼,深情地凝神着朱棣,接着,道衍又喝了一口茶,鼓了鼓勇气,然后无比真诚地说:“殿下如果能让我随您一起回北平,我一定送给您一顶帽子!” 朱棣依然是宠辱不惊,他虽不知道道衍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他却知道面对千钧一发的战局要沉稳,面对人的心理战更是要不露声色。朱棣善于谋势,在形势尚未明朗之前,他都不会轻举妄动,以不变应万变才是高明之举。 所以朱棣面无表情的问道:“什么颜色的?”看着道衍有些发亮的光头,朱棣仿佛看出了一丝端倪,只是还不敢确定。此时的十足并不想打草惊蛇,他要等到蛇出洞的时候再做行动。 “白色。。” 道衍此言一出,朱棣立即站起身来,警觉的查看周围是否有潜伏的锦衣卫,发掘没有闲杂人后,他转身,用锐利的目光直逼道衍:“大胆和尚,本王对朝廷忠心耿耿,你居然想煽动本王谋反,是何居心?!” 对啊,朱棣本来是王,王上面加个白字,不就是皇帝的皇吗? 面对陌生人的言论,朱棣很是小心,他没有因为道衍与自己心心相印,就立即掏心挖肺的视之为知己,而是反将一军。如果此人是受人指使而来,那么,倘若朱棣实言相告,杀身之祸便会从天而降。防人之心不可无,朱棣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道衍是什么人,谋略中的高手,自然听得出朱棣在装腔作势。所以,他不但没有受惊吓,反而很销魂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温柔地答道:“守孝期间,大王是要戴白帽子的。。” 就这样,两个男人,因为权力而紧紧的纠缠在了一起。对于帝心刚刚萌动的朱棣来说,道衍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它让两个心怀大志而又不甘寂寞的男人开始悄悄的贴在了一起,并开启了并肩作战的传奇岁月。。 道衍到了北平之后,被安排到了大庆寿寺做了住持。这个寺院离燕王府不远,便于朱棣与他能经常会面。朱棣借着为马皇后诵经祈福的缘由,频频邀请道衍进宫密谈,很轻松的就躲过了朱元璋和大哥朱标的怀疑。

从这时候起,夺权的种子已经埋藏在了朱棣心中,而道衍经常为种子施肥浇水,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直到破土而出,野蛮生长。

““谋势”术”把握大势,沉稳冷静 对大势的把握,可谓是朱棣的强项,颇有心计的朱棣懂得静观其变的道理。当道衍“循循善诱”之时,朱棣没有贸然趋之;道衍真心“袒露心迹”,朱棣亦没有丝毫震惊和喜悦。大势尚未明确,内心就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行事更是要时刻谨慎小心,否则即使是贵为藩王,也不免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越是身居高位,遇事就越要沉着冷静。在整体形势没有明确之前,静观其变的策略,既能避免自己被推上风口浪尖,还能借此机会探知他人虚实,实在是一举两得的高明之举。 身处职场,树欲静而风不止,唯有保持一颗沉着冷静的内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屹立不倒。等到寒风到、万物摧,方可体验“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潇洒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