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10140700000031

第31章 对发挥“大桥效应”促进甬嘉互动的战略思考

嘉兴市政协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国家“十一五”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近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长三角区域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背景下,坚持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和完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发展环境优化、推动软硬实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嘉兴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又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位置,使得嘉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节点。当前,在长三角大区域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杭州大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都把嘉兴作为一个重要的圈内成员。2008年5月1日,连通沪嘉甬经济大走廊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开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彻底改变了环杭州湾地区的时空距离,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经济圈又把嘉兴纳入其中,我们不得不思考由此带来的大桥效应及如何促进甬嘉区域互动发展的问题。

一、甬嘉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一)甬嘉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宁波是我国副省级计划单列市,面积9365平方公里,人口564万,下辖11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长三角16个城市中均列第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十强,所属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最佳商业城市和中国品牌之都等称号。2007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3.45亿吨,同比增长12%,居中国内地港口第2位、全球第4位。2007年港口工业实现产值3399亿元、增加值622亿元、利税31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42%和50%。

嘉兴全市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6万人,下辖七个县(市、区),区域发展均衡,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58位,所辖5县(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强,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嘉兴与宁波同属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合作中,嘉兴虽然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的增长,但与宁波相比并不具有正面竞争的实力和资本。

(二)宁波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

宁波在立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全面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宁波大都市区。规划到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财政一般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区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3000元。大力建设象山港区域、余慈地区和中心城区,积极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新区、东部新城区、国家高新区、鄞州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宁波化工区、临港产业区等十大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同时,在继承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总体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桥和辽阔海域,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中远期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和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城市。

(三)嘉兴“十一五”规划与战略定位

嘉兴市“十一五”期间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五副三带两翼”市域空间架构,特别是三大各具特色的功能带中的南部滨海城镇产业发展带,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湾沿岸的狭长地带区域,依托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嘉兴港和国家级嘉兴出口加工区,充分发挥乍浦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的作用,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大力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规划,积极贯彻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实施工业产业集聚提升战略,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产业。临港工业以化工新材料、能源、造纸、新型建材、船舶修造业为主,高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以嘉兴港和内河集装箱港为主的海河联运物流基地、以沪杭高速和乍嘉苏高速沿线为主的物流走廊,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形成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

(四)“大桥经济”必然促使甬嘉互动

“大桥经济”是指由于大桥的建设和建成,改变了有关地区的区位条件,降低了产品和要素的移动成本,进而带来了资源管理重组、要素流动、信息沟通、市场扩张、产业集聚等一系列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以及加速发展的动力。一是资源重组效应。由于的大桥的建设和建成,改善了当地和相关地区的区位条件,形成了新的区位优势。与此相关,一些原来被认为是处于劣势的资源,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如土地价格的上升,形成了新的资本来源;地区知名度的上升,带来了招商引资的机会,甚至大桥自身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区位特点,本身也成为新的景观和旅游热点,等等。二是要素流动效应。大桥的建设,降低了交通成本,也就降低了要素和产品的移动成本,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要素的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要素自由的流动,可以改进要素的配置效率,从更大范围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的改进。同时,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三是信息沟通效应。大桥的建成,使得人们得以克服自然界的天然屏障对信息流通的阻隔,使相关区域有了更为直接和迅捷的对外开放通道,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频度和速度,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四是市场扩张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产品流通成本的降低和辐射空间的扩大,有助于扩大区域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降低了要素流动和产品流动的成本,也可能促进在相关地域形成新的专业化的产业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了南北两岸的宁波和嘉兴,地域相隔实现了一桥相连,“大桥经济”已经在两地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两地实现互动发展也已成为现实。

二、“大桥效应”对甬嘉两地发展影响分析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让宁波进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摆脱了多年来的交通末端地位。宁波由此成为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经同(江)三(亚)线、乍嘉苏等高速路可达上海、江苏、山东、京津塘等东部沿海;向南通过甬台温、上三线等高速公路可通往浙中、浙南及东南沿海。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宁波经济和港口的腹地,并使宁波能以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区位优势融入上海国际大都市圈,宁波成为最大受益者已经成为共识。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对嘉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嘉兴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和中心城市将日益显现;提高了嘉兴的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嘉兴的招商引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嘉兴充分利用上海和宁波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和资源,利用两个大市场,同时,接受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有利于促进嘉兴和宁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推动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桥的贯通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享受“大桥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承受大桥的“不经济”。一是“洼地”现象更严重。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使嘉兴处在了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四个大城市组成的凌形城市格局的中心,根据城市聚集效应,生产要素向强势城市流动,有可能使嘉兴成为产业、物流、人才以及高新技术的集聚洼地,给嘉兴带来“产业空洞化”的负面影响。二是“过道经济”更明显。随着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市与上海的交通距离的大幅度缩短,使宁波处于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内,将更好地承接上海在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并且依托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内外对接,从而会使嘉兴成为流动过境点和“过道经济”,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地位、作用乃至影响力受到严重削弱,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布局的发展空间优势削弱

宁波自2003年就开始在杭州湾南岸慈溪一片滩涂盐碱地上,大手笔规划建设了杭州湾新区,总规划控制面积145平方公里,内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新型能源、航空食品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2008年4月29日大桥通车前夕,宁波在上海召开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新闻发布会暨湾新区投资环境说明会”,更将其纳入宁波发展的整体战略予以全力支持。

嘉兴从包括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在内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呈现出了几个重大问题:

(1)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优势不明显。嘉兴大桥北岸的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总规划控制面积仅为34.7平方公里,而其主要由海盐县举办,规模小,力量弱。而作为能与之对应的杭州湾北岸的滨海新区,虽然几年来的开展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现有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来看,不仅与杭州湾新区将会形成同构竞争,而且优势和特色也并不明显。

(2)《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已不相适应。如《规划》在“产业功能布局”中规划了“大桥产业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区(即布局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南部,东侧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毗邻,规划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内河系列运输船、海洋运输船、游艇等为主的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已建成,导致《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所规划的“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区”前围堰无法实施。由于海盐县已选择在澉浦镇区域发展船舶修造业,杭汽轮东风船舶公司海盐基地年产30万吨船舶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区”已成为海盐船舶业的重要配套园区,因此,应当对《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尽快进行重新修订和调整。

(3)跨区域协调发展受到制约。我市的滨海新区横跨港区、平湖、海盐三个行政区域,导致在规划、产业的统筹实施上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长远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对此,我市应切实加大对滨海新区发展的领导和统筹的力度,充分抓住和发挥滨海新区建设的后发优势,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物流重要节点的地位面临挑战

港口是宁波的核心战略资源,大桥的贯通彻底打通了宁波的“北方通道”,极大地方便江苏、安徽等地的货物经北仑港外运,宁波港腹地将大幅度拓展,以前主要选择上海港出口货物的杭嘉湖地区和苏南、皖东地区,将可能取道大桥便捷路线选择宁波港。10月11日,货车准允通过大桥的繁忙景象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大桥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宁波物流业的可拓展性,宁波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宁波航空物流暨空港物流中心发展规划》课题,首次提出建设宁波航空物流暨空港物流中心,开辟了北仑、江东等物流园区,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把宁波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目前,宁波对嘉兴港区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宁波港与嘉兴港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宁波物流业在全省以及长三角的更大范围中的地位、影响和竞争力都将大大增强。

嘉兴的物流业起步较晚,正处在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主要还是依重于交通运输业,其配送、仓储业的发展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尚未起步。大桥的通车,嘉兴物流业将面临来自宁波物流业的强大竞争力。宁波物流业依托其港口、便利的交通网和物流园区,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其物流业通过大桥跨过海湾推进到浙北、江苏、安徽等省的广大腹地。原本需要通过嘉兴中转分流的货物一部分很可能越过嘉兴从始发地通过大桥直接到达目的地,一定程度上使我市物流结点倾向成为过道物流,这样就会挤压我市物流企业发展空间,直接缩减嘉兴交通运输、货物仓储、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市场份额,对我市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不利。同时,大桥的通车,对嘉兴专业市场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嘉兴专业市场的发达,与杭州湾的天然阻隔有关。我国东部地区南北货物流通过去由于钱塘江和杭州湾的自然阻隔需要一个中转地进行过渡,嘉兴作为南北交通的中点,且水路、公路交通便利,成为了这样一个南北货物“中转站”和集散地,由此催生了嘉兴专业市场的发育。随着跨海大桥的通车以及未来嘉绍通道等交通设施建成,杭州湾及钱塘江天堑变通途,由此将促进浙东及浙南地区大型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的发展,并大大降低上述地区同行企业进入我市物流市场的阻力和成本,嘉兴作为南北物流中转地的作用可能将因此而逐步降低,这不仅对嘉兴各专业市场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我市交通运输、货物仓储、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三)人才“洼地”现象更趋严重

人才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今后我市与宁波之间包括浙东地区的人才竞争恐怕会更加激烈。由于宁波历史上与上海的渊源较深(本地上海人中有1/3以上祖居宁波),具有比嘉兴更好的人文优势。大桥通车,使宁波直接进入了上海2小时经济圈,人员往来变得十分便利。过去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上海人才辐射的范围一般仅限于百公里之内的浙北苏南地区,而浙东地区几乎是上海人才辐射的空白,现在这个空白因为大桥的通车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多年来,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主要是得益于嘉兴与上海的交通便利。如今,这个优势变得不再明显。相反,宁波作为知名的港口型城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发达,就业机会和收入远高于一般城市水平,再加上现代都市生活,无不构成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强大吸引力。随着大桥的通车,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高智力要素会更方便、更快捷地流向以宁波为首的浙东地区。

(四)旅游市场竞争态势更加激烈

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嘉兴、宁波都增加了一个世界级的景点,这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旅游新产品,同时,大大缩短了嘉兴与宁波的距离,把浙东南市场直接拉到了跟前,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以及购物休闲游等成为浙东市场的香饽饽,宁波、舟山、台州成为嘉兴旅游的新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嘉兴的旅游客源地,促进长三角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开发,促进嘉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桥的通车使原本到嘉兴的上海游客有很大一部分越过嘉兴去了宁波和浙东,使上海游客有了更多的旅游选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年大桥开通后,嘉兴的上海游客大幅下降而宁波的上海游客大幅增长,“走大桥、游宁波”已经成为江苏、上海市民出游的热点。“五一”期间,宁波接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了62.6%,而嘉兴只同比增长26.2%。二是宁波规模发展旅游给嘉兴带来了压力。目前,宁波市本级已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领导联系制度,进行专题协调和督查,加快了东钱湖、象山港、四明山等重点旅游区块的开发建设。2007年宁波全市旅游建设项目共计103个,总投资235.5亿元,已于2007年内竣工或开业的项目计28个,总投资89.09亿元,2008年续建的项目75个,总投资146.41亿元。而我市“十一”重大旅游项目仅28个,总投资39.325亿元,无论是项目数,还是投资额都仅有宁波的1/3.宁波2007年引入了北京首旅集团、杭州绿城集团、杭州开元旅业集团和雅戈尔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旅游集团和企业投资旅游业。而目前进驻我市或合作的品牌旅游企业还不多。从项目类型来看,宁波的旅游投资要素不断延伸,涉及温泉酒店、旅游度假区、旅游房产、乡村旅游基地、旅游购物、旅游演艺等。而我市嘉兴旅游产品目前还是以初级观光旅游为主体,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高端旅游虽已起步,但产品内涵尚不丰富,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未形成规模。此外,宁波在旅游集散网络体系(旅游中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我们前面。同时,从另一个方面看,宁波无论从城市规模、城市知名度、产业优势、交通优势,还是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看,宁波均超过我市。而嘉兴旅游的现状是资源不丰富,景区小而散,嘉兴资源相对来说文化产品为主,缺少自然资源。近年虽有一些景区崛起,但同质化现象加剧,个性退化,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后续发展潜力不大,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制约。

三、加强甬嘉双方合作的背景、设想和建议

宁波与嘉兴同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城市,地域相近、人脉相亲、产业相融、交通相联,具有加强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广泛前景,进一步推进两市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两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且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重大战略,共建长三角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前景

(1)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2)党的十七大把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部署,为做好区域经济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3)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先后出台了《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和《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两个重要文件,国家长三角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加快两市合作带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4)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进一步缩短了两市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加快两市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

(二)合作基础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多年来,嘉兴、宁波两市立足互惠共赢,通过不同途径和载体,在不同领域探索实践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双方领导重视,思想统一,目前两市已形成加强区域合作的良好氛围,形成接轨共识。二是加快基础建设,搭建对接平台,有效推进了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成,是两市深层次合作的最好体现,并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三是搭建互动平台,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宁波与嘉兴企业相互投资日趋增多,企业层面的合作进展顺利,经贸交流和往来日益增多。四是嘉兴将于近期加入浙东经济经济合作区,这必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嘉兴、宁波两市的交流与合作。

(三)合作原则

(1)重在发展,互利共赢。按照长三角“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着眼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竞争力提升,努力实现嘉兴和宁波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2)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不断为企业营造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

(3)立足特色,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两市在周边城市群中的比较优势,找准各自定位,发挥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形成嘉兴与宁波的优势互补和联动,实现错位发展。

(4)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以产业、市场体制接轨为重点,加强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大胆探索,有序推进。

(四)合作领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杭州湾大桥建成为契机,以港口物流和旅游服务业为先导,以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合作为支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范围,丰富合作方式,加大合作力度,把甬嘉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目前,建议先期从以下十个领域着手进行。

(1)做好发展规划对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学习和借鉴周边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规划的经验和思路,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所带来的新变化,立足于我市“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浙北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的城市定位,重新审视和调整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使各项规划既要突出我市的优势和特色,又要使我市发展有机地融入长三角整体发展之中。当前,要重点围绕港口、旅游、交通、产业、市场、科技、信息与人才等方面进行规划的对接。

(2)加大港口合作力度。以港口开发为重点,按照宁波和嘉兴两市港口合作协议的要求,大力推进港口协作,重点是在港口建设方面加强合作,探索和完善港口合资合作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内支线集装箱中转业务,联合开拓港口腹地,不断创新区域通关模式,重点联合发展临港国际物流业,使嘉兴港与宁波港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浙东经济合作区的各航港部门交流,共同探讨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特别是港口的发展建设要注意吸取宁波港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加快发展。

(3)加强交通联接共享。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为契机,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切实加强两地客运公交协作,加快推进交通同城化,积极打造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共同推进沿海大通道项目的前期准备,争取国家发改委立项。

(3)推进海洋经济合作。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省的要求。依托“4+2(甬、绍、舟、台+嘉、温)”区域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宁波与嘉兴两市海洋合作。如完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联动协调机制,促进增殖放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等。

(5)扩大旅游开发合作。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充分发挥两市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切实加强旅游服务合作,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联手打造黄金旅游线,拓宽旅游市场空间,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内的旅游连锁经营,形成“无障碍”旅游圈。近期,要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力度。要坚持以“产品互推、线路互连、客源互送、信息互通”为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地深入开展两市旅游合作。

(6)共同构建市场体系。两市共同研究制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规则,促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的优化组合,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共同培育和发展合作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培育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皮革、毛衫、家纺、农贸等专业市场和“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节会,加强合作发展。要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各类中介机构,加强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设和协作,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7)加强园区建设合作。面对新的竞合形势,在今后的园区发展中更加注重错位发展、找准定位、扬己之长,协作共赢。要重点围绕产业布局,以甬嘉两市重点开发区域的建设为载体,共同推进两市布局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探索建立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争取在出口配送、进口分拨、组装加工、展示展销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8)加强科技合作创新。要充分利用各自在教育、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的优势,推动两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力度,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9)构筑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交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进展,通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二是建立部门间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两市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通过信息沟通,通报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各部门相关领域的思路和经验。三是建立区域信息交流机制,利用两市举办的节庆活动、展览活动以及科技成果发布、人才交流等活动,为定期交流所掌握的企业投资、人才流动、科技合作、劳务需求、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有价值的动态信息搭建平台。四是加强区域民间团体交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的作用,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合作。

(10)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加强城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要依托河姆渡和马家浜文明孕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南湖红船精神”和“浙东四明山精神”,大力加强历史文化的联合开发和研究,努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区域,共同营造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