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10129900000028

第28章 死亡的教训

当我像你这个年岁时,住在一栋小楼里,楼下是一家女子补习班,我下课之后常跟那里的女生聊天。岂知某日有个女生对我说:“你知道某人为什么不见了吗?因为你说话伤了她,她说会记你一辈子!”

今天凌晨,我突然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我的孩子出事了!我需要你帮忙!他骑机车载一个女同学,结果被大卡车撞倒,女孩当场就死了,我儿子也受伤入院,晚上要在学校开善后会议,我现在心全乱了,请你出席帮我说几句话。”

晚上七点,我准时赶到学校,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意外的是,当肇事司机走进去,没有疯狂的叫骂与哭喊,反而是一片低气压的沉寂。

死者的父亲,睁着满布血丝的双眼,盯着桌面,缓缓地说:“我今天追究责任,有什么用?孩子已经死了!只记得她生前常对我说:‘爸爸!如果我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做些善事。’就请表示些诚意,为她做些功德吧!我们为父母的,也会拿出些钱来,做善事,了却我死去的女儿的心愿……”

虽然他已经不想追究肇事的原因,但由死者同学的口中得知,是两校举行联谊郊游,原本包了游览车,因为女孩非常保守,不太能适应坐在她身边的男生,正巧我那朋友的儿子骑了机车去,女孩便要求载她回家,岂知遇上大卡车转弯擦撞,当场脑浆迸溅,回天乏术。

“女孩子太保守了,我可以作证!”我的朋友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我儿子在医院对我说,她即使坐机车,也不愿抱着我儿子的腰,结果一个紧急闪避,我儿子向右倾,女孩子却倒向了左侧,正好被紧跟在后的大卡车……”

“她即使死了,手还紧紧抓着机车后座的皮带!”死者的母亲喃喃自语。

协调会议出人意料地平和地结束了,但我建议学生对整个事件作一番检讨,在男女交友的活动中,怎样避免因为理念不同,造成心灵的伤害,甚至发生悲剧。

走出校门,外面正下着绵绵秋雨,我站在檐下等车,有个前来开会的学生追出来问我:

“同学们都非常伤心,事情发生之后,大家也尽了力,又何必麻烦我们,尤其是友校的同学,一再调查整个事件呢?”

“我只知道你正站在这儿跟我讲话,你的女同学却死了,再也不会回来!”我对他严肃地说,“已经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难道还不能多检讨一下吗?我们不想追究当天游览车上是哪个男生坐在她旁边,或说了什么话,做了怎样的举动,但我们总要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可不是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只要不明显影响到他人,个人的保守或开放,是无所谓对错的!

只是这看来不明显的影响,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

当我像你这个年岁时,住在一栋小楼里,楼下是一家女子补习班,我下课之后常跟那里的女生聊天。岂知某日有个女生对我说:“你知道某人为什么不见了吗?因为你说话伤了她,她说会记你一辈子!”

老实说,直到今天,我都想不通讲错了什么话。

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大学一年级,有一天我对班上一位女同学才说了半句话,她竟突然站起身,哭着冲了出去。后来我才知道,只为我说她有点“三八”。

在我的字典里,“三八”是天真无邪的形容词,以前常跟朋友用这个字眼,岂知对那位保守的女同学而言,却成为一种侮辱。

那时我真是怔住了,才发觉原来每件事,在不同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准绳与定义,我们绝不能单纯地从自己的角度来想别人。

后来读美术心理学,更了解到,同样的色彩,不同人的感受居然也绝不一样。我看来很强的颜色,你看来可能很淡;你画出来让我觉得夸张的东西,对你来说却可能恰到好处。

人与人相处,是多么不易啊!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动者无心,受者多情。如同那游览车上的男生,可能只是无意的半句话,却造成死亡的悲剧!

我永远记得一位自称“游戏人生”的朋友所说的:

“游戏并不容易,你先要了解游戏规则,也要确定对方跟你遵守同样的规则,否则就可能闯大祸。”

还有我初到美国时,一位中国教授讲的话:

“朋友聚会,你可以扯得昏天黑地,但有几件事最好不要碰——别谈到种族、性别、宗教、党派,否则必定伤情,凡是难以改变的事实,都少碰为妙!”

希望你在每次高谈阔论的时候,都能想到这些原则!

刘轩的话

黑色事件

每天看新闻,都充满了死亡的教训。像是台湾最近就发生了好几件巴士坠山的意外。我只能说,希望每次的悲剧都能够使社会更加注意隐藏的危机,而改善安全措施。

记得我大一那年,波士顿某校园里就发生了新生饮酒过量而丧命的悲剧。从那年起,校方便严格监督这类活动,以至于后来在迎接新生时,兄弟会与姐妹会都会特别小心。悲剧发生了,我们只能够尽量从其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