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总有一条道路抵达心灵
10128300000098

第98章 以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关键在于老老实实地做人。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不说谎话,言行一致,答应别人的事就要放在心上,努力做到,长大才能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守信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古代政治家商鞅就曾以守信换取民心。商鞅的变法条令准备好后,担心民众不信,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木柱,张贴告示说有谁将它搬到北门,便赏黄金10两。众人看了都不相信,没有一个人去搬。于是,他又贴出告示:“谁能扛去赏黄金50两”。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这根木柱扛到了北门。没想到,他马上得到了50两黄金的赏钱。商鞅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使老百姓都相信了他的变法条令。

有一个国王给孩子们每人一些花籽,叫他们去种花,当花朵盛开时,再把盆花送到王宫来。国王事先悄悄地把花籽煮过,不可能发芽了,可是到了规定的日子,孩子们都把一盆盆艳丽夺目的花儿送来,他们都是为了得到国王的奖励,换了花籽种出来的。只有一个叫宋全的孩子,双手捧的是没有鲜花的花盆。宋全凭着诚实的美德,赢得国王的赏识,得到了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在辕前的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孔子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子张把“忠信笃敬”作为座右铭“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这一点,则“无理寸步难行”。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无信不立”、“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古训,已将诚信深深融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血液里。然而,一部分国人却偏离了诚信的方向,使我们的身边充斥着种种令人汗颜的不诚信行为。

然而为什么践踏“诚信”、损害“诚信”的现象会屡禁不止?

法国老太瑞70岁时,有个律师同她订了一份契约。契约规定:老太有生之年,那律师每月付给她2500法郎的生活费;老太去世之后,她的房产归律师所有。然而,令律师意想不到的是,这生活费一付就是30年,直到律师去世,老太还健在。而律师总共付出了90万法郎,就是按分期付款购房30年也足够买下三四套这样的房子。这件事本身,也许会被某些人当做“贪小便宜吃大亏”的笑料,而从诚信的角度看来,这正是遵守诚信的最好典范。因为这名律师完全可以利用他的法律知识,想办法终止已经让他“吃亏”了的契约。但他没有。他为了继续遵守诚信,宁愿吃亏,履行契约,直至死亡。

实现诺言,遵守诚信,有时可能让人失去很多,但同时也会让人得到用金钱换不来的东西——尊重。其实不仅仅是商家,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诚信,诚信是对每位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诚”是对人的态度,忠诚、诚实;“信”是做人的态度,守信、信誉。诚实守信,也就是诚信。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既要有制度作保障,同时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以诚相待。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话当然是不错的,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或所谓“嬉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现实之中,一味地忠信笃敬,不多一个心眼,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当受骗,落入他人所设置的圈套之中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像子张一样记住圣人的教导,把“忠信笃敬”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但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忠信笃敬的基础上来一点通权达变,不要愚忠。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反映在“忠信笃敬”上的辩证法。

为此,孔子又说到要胸襟宽广而明察。他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即:“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是贤者了吧!”

不轻易去猜测揣度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是胸襟宽广的表现,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是明察秋毫的睿智。能够做到这两方面,当然是贤者了,而且是大大的贤者。

从实际情况来看,太明察的人往往疑心重多忌刻,凡事都对人防一手,容易把人想像得很坏,所以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而一般心胸宽广的人又往往把人想像得太好,对人缺乏心计和防范,所以不够明察。

这两方面的矛盾在圣人的论述中被统一起来了,这当然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一般人是望尘莫及,难以做得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只有努力提高修养,争取做得好一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