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宗立派的艺术家(1)
10106300000010

第10章 伊里亚·列宾

19世纪的俄国依然是黑暗的沙皇专制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是革命的浪潮早已悄悄逼近了这个腐朽高贵王位,因为资产阶级的民主的、自由的思想早已深植于青年一代的内心深处。1861年,俄国沙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迫不得已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废奴运动,但其结果是对广大劳动人民更大的欺骗。人民愤怒了,高举民主与自由的大旗宣布追求自身的解放,与统治阶级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斗争。1863年,俄国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里发生了一件震动整个美术界的大事,有14名毕业生拒绝官方规定的创作题目《瓦尔加列的宴会》。他们集体向院务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允许他们自己选题、创作来参加毕业竞赛。院方震惊了,知道如果同意他们自由选题,就等于承认了民主及民族主义权利。校方为了维护这一百年来权力至上的规矩,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这14名毕业生中除了一人之外,13名油画系学生与一名雕塑系学生拒绝毕业,愤然离校,以表示对官僚制度的反抗,这件事在当时被称为“学院暴动”。这些青年随即被作为“嫌疑分子”而列入暗探局的黑名单。

这14个人推选出富有理论与组织才能的克拉姆斯柯依作为自己的领袖,组成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斗争。1870年,协会迫于社会与经济的压力,不得不解散。随后,克拉姆斯柯依与莫斯科的画家彼洛夫等人组成了另一个团体“巡回展览画派”。由于众多杰出人士的加入,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家组织,他们以优秀的作品为俄国在世界画坛上争得一席之地,其中,伊里亚·列宾则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

列宾于1844年7月24日在哈尔科夫省楚古叶夫镇一个移民军人家中诞生。开始时他在军事地形测量学校读书,后来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被父母送到画家布那科天那里学习。1863年,一家人移民彼得堡,列宾进入绘画学校,不久又进入了美术学院学习。经过系统的理论充实及实践经验,列宾的天才很快显露出来。在此期间,克拉姆斯柯依非常欣赏这个天才青年,并对列宾进行了悉心指导。1871年,列宾毕业时以一幅油画作品《睚鲁的女儿复活》摘得了学院的金质大奖章,从而获得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在出国之前,列宾完成了他第一幅伟大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杰作。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搬到了伏尔加河边居住,与纤夫们交朋友,仔细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状况。画中的11个贫苦辛劳的纤夫,个性极其鲜明,列宾以稍加夸张的笔触使画中人物从背景中凸立出来,虽然有些损害了画面空间的真实性,但人物形象本身在重压之下苦难的眼神及力的表现,的确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使人想到民歌《船夫曲》那种低沉、雄壮而又悲怆的旋律。这是人与社会的抗争,也是人与自然的抗争。

在国外,列宾深入研究了前辈们的巨作,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中去。这期间他创作了《巴黎咖啡馆》、《女乞丐》、《捕鱼女》等作品。

1876年,列宾回到祖国,当时他已经是个成熟的现实主义画家了。评论家说:“列宾是通过眼睛与手势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大师”,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期间,列宾画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画,如《胆怯的庄稼汉》、《眼神邪恶的庄稼汉》,尤其是他的《司祭长》,成为了他肖像中的杰作。

列宾善于以真实的场景反映真实的人物,尤其善于抓住人物内心的心理特质,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1878年,列宾正式加入了“巡回展览画家协会”,投身于革命的斗争行列中去,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辉煌时代,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巨作。

例如《突然归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画面选取了一位因从事革命而被流放多年的政治犯,在亲人们早已绝望的情况下突然回到了家,他径直踏入了房门。这一刹那间,屋里平静的氛围被打破了:背向观众坐在桌前的老母亲很快认出了久别的儿子,悲喜交加,她木然地呆立在那;正在弹钢琴的背向丈夫的妻子转过身来看一下这个不速之客,突然见到自己熟悉的丈夫的脸,惊喜交加,使她忘了站起来;稍大一些的儿子认出了父亲,也高兴地望着他,张着嘴巴忘了叫爸爸;小女儿没见过父亲,以胆怯的目光注视着这个高大的陌生人;而门口的女仆一手扶着门,以一种狐疑的眼神盯着这个大胆闯入房中的男士;而这个历经沧桑的政治犯,在一副冰冷的面孔、一双机警的眼中,透露出内心无比激动的热情。画家通过一瞬间的家庭生活场面,表现了当时革命者悲壮的经历,尤其是对这位革命者面容的刻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列宾曾多次修改这个人物,开始时把他画得很激动,后来又改为面含笑容,都觉不满意,最后才改成这副“外冷内热”的形象,达到了十分传神的效果。当作品展出时,引起官方不满的首先就是这个归来的政治犯,“你看,他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一位审查大员恶狠狠地说。

另一幅《伊丹雷帝与儿子伊凡》也是这方面的杰作。据历史传说,16世纪的沙皇伊凡雷帝,性情十分暴虐,因为怀疑其子伊凡篡权,盛怒之下用权杖击死了自己的儿子。列宾的画面上取景于伊凡被击死之后的事,沙皇把垂死的儿子抱在怀中,企图用手捂住儿子额头上的伤口,这个残暴的皇帝因悔恨而陷入恐惧之中。王子垂死时虚弱的形象与沙皇精神狂乱的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权力欲与亲子之情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惊心动魄的表现。列宾选择了这样一个“宫廷喋血”的故事,是因为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发生了一连串的流血事件,列宾为之激动不已,从而创作了这幅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与残暴,以及在权力欲望下人性的变态。

列宾说:“只有伟大的思想才是永垂不朽的。”在20世纪初,列宾又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决斗》、《红色葬礼》、《国务会议》、《多么辽阔》、《果戈理焚稿》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1930年9月29日,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在彼得堡附近的别纳德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俄罗斯艺术家,人们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博物馆,无数追求真理与艺术的人们都来到这里,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献上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