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运握图:杨坚
10105600000013

第13章 选举制度

自曹魏时陈群创九品官人之法,士族通过它把持了仕途。这种九品官人之法,是由大大小小的门阀士族任中央的大中正和各地的州中正,负担人才的选拔。他们按照士族的要求,将人才分为九等(九品),入仕做官者,均为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垄断仕途的制度。这种制度下选官用人“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九品中正制的这种弊病,到南北朝后期,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被许多稍有眼光的政治家所抨击,也遭到庶族的激烈反对。九品中正制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300余年中,庶族地主在士族门阀的排挤、压抑的夹缝之中,依然艰难地发展着,他们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势力。庶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烈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地位。皇帝和中央政府面对这股日益壮大的社会势力,也不得不考虑在政治上给以出路。同时,皇权和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也在发展。皇帝对于士族把持政权,垄断仕途并不甘心,而且强烈不满。不仅如此,在分配剥削农民劳动果实上,皇帝与士族也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冲突。削弱士族势力,成为皇帝与庶族的共同要求。在共同利益或者说反对共同敌人的推动下,王权与庶族联合,共同反对士族门阀就有了可能。于是皇帝便可以从改革选举制度着手,来给庶族打开入仕的大门,同时,又可以剥夺士族的特权,这样不仅打击了士族门阀,有利于加强王权,而且可以缓和庶族与中央、王权的矛盾,使他们拥戴王权。改革选举制度,到南北朝后期便提到了政治议事的日程上,隋文帝以政治家的敏感及时而正确的处理了这一政治课题。

早在两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不大注意门资,九品中正制已经动摇。隋文帝即位之后,趁势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他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这样,300余年来士族门阀的政治特权,他们把持垄断仕途的制度被取消了。隋文帝的这一改革,从政治上大大打击了士族门阀。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是要求五品以上京官与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德才兼备的士人,然后由中央进行考核,安排做官。这进一步改革了选拔官员的制度,要求也更为明确了。向中央推举人才的已不是那些担任“中正”的士族门阀,而是隋王朝的官员,也就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各地方的长官。他们摆脱了士族的偏见,而以王朝的需要来考虑推举的人士。对于被推举人的标准,也不再是士族门阀把持仕途时,只注重出身门第,而是隋文帝要求的德与才,亦即“二科”:志行修谨,清平斡济。这样,入选的人,就不再由门阀士族所包揽了。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只要符合“二科”的要求,便有入选的可能。庶族地主入仕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他们以欣喜的心情支持给予他们入仕机会的隋文帝和拥护隋王朝。

到隋炀帝时“建进士科”,正式建立了通过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可以说,这是隋文帝以二科举人的发展,成为了最早的科举取仕。此后,经过唐代的发展、完善,形成了科目齐备、制度健全的科举制度。隋代开创的这个制度,整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1300年。对于科举制度的产生,隋文帝创始之功不可没。

隋文帝从废九品中正、以二科举人开始隋代选举制度的改革,其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沉重地打击了士族门阀,剥夺了他们垄断仕途、把持政权的政治特权,为进一步打击士族,使地主阶级中这一最腐败、最反动的阶层迅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同寻常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举措。

其次,从选举制度本身看,它是一个新的创造,是选举制度的伟大变革。在隋文帝改革的基础上出现了科举制度的雏型。这种制度,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要公平一些,通过考试来衡量人才,选拔人才。从此,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各项政治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

第三,这一制度的出现,改变了封建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前途。最为得益的自然是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依仗自己的学识才能,通过考试,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择优录用,步入仕途,参加政权,过问政事。他们政治上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由此,他们更加忠于隋王朝,也就扩大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至于一些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民子弟,力求糊口度日尚且难以应付,怎能有时间去攻读儒家经典,以求入仕呢?当然,也不排斥少数例外。士族门阀失去了垄断仕途的特权,他们的子弟,只有同庶族地主等一起在新的选举制度下竞争。比起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入仕,自然要艰难多了。庶族地主有了入仕的机会,同中央王权的矛盾缓和了,他们与王权结合对付士族,进一步削弱和打击了士族势力,加速了士族的消亡。

最后,新的选举制度,可以更广泛地在地主阶级各阶层以至平民中选拔精干有用之才,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更多一些“任人惟贤”的味道,这有利于隋王朝以至后来的唐王朝,通过新的选举制度拔用人才,大大改善了官员的构成,有利于吏治的澄清。隋文帝对选举制度的改革,虽然还不完备,但其创始之功,是应予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