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著名家族教子家训
10099400000041

第41章 苏氏家训:好好读书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是唐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

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有三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幼子苏过。苏迈,元丰六年(1083年)被命为江西饶州德兴尉(苏轼《石钟山记》)。1091年,被命为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事。绍圣四年(1097年)苏迈被任命为韶州仁化令。苏迨,娶欧阳修孙女、欧阳叔弼之女为妻。聪颖异常,颇好诗词。平素不喜欢入仕做官,后承父恩授承务郎。苏过,政和二年(1112年)出监太原税,政和五年(1115年)知偃城县,宣和五年(1123年)权(代理)通判中山府。苏过能文,着有《斜川集》,亦善画。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小的时候十分顽皮,苏洵总是教育他们要好好读书。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他们的方法。从此,每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在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苏轼也不亚于他的父亲苏洵。他继承了父亲要“好好读书”的家训,也教育自己的儿子好好读书。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做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他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工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苏氏家族之所以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看来与其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他们的成功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他们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洵教子,就像大禹治水,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孩子的兴奋点,善于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苏洵深切懂得这一点。

身教胜过言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尚有自然规律,更何况是育人这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做孩子们行动的榜样。试想,苏洵如果不是那样痴迷于读书,怎么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重视呢?正是他读书时神采飞扬的情景,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们的探求欲,进而带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太重要了,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环境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正说到了要害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苏洵教子读书故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读书的积极意义,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一种间接学习。读书会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苏轼和苏辙能成为一代名家,与他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虽然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博览群书,虽然教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读善写,但是真正让孩子和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啊!

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必须讲求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那就得遵循教育规律,要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不能简单粗暴。这很值得做父母的学习借鉴,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是以自己的思想标准为出发点,全然不顾小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所以教育效果也就不会理想了。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能放下架子,放下权威,抱着一颗童心去走进孩子,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在真正了解了孩子后再进行教育,那一定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的确是一件大好事。衷心希望天下的父母能从中学习经验,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适合自己孩子的好方法去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