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歇后语鉴赏
10093300000353

第353章 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出处”《列子·仲尼》。

“语义”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

“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老师,您认为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那么,您认为子贡的为人又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的口快善辩是我所不及的。”子夏接着又问:“您认为子路的为人怎样呢?”孔子说:“子路十分勇敢,我在这方面不如他。”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又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子张的庄重超过了我。”

子夏听了老师的回答大惑不解。于是,他离席问孔子:“既然他们都比您强,为什么都愿意拜您为师,向您学习呢?”孔子不慌不忙地说:“子夏,你坐下来,让我细细给你说。颜回虽然讲仁义,但他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口才好又善辩,但他不够谦虚,听不进别人的反面意见;子路十分勇敢,但他有勇无谋,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他却与别人合不来。他们四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就是他们都愿意拜我为师,都愿意跟着我学习的缘故。”正是由于孔子看人,能够做到一分为二,优点和缺点都能看到,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才使他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大教育家。人们也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歇后语“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