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歇后语鉴赏
10093300000346

第346章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

“注释”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语义”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的求知态度。

“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即邹县县官的儿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向别人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

卫国有个名叫孔圉的大夫,他死后谥号为“文”,因此人称“孔文子”。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就用‘文’字来作为他的谥号。”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的推崇,而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这个歇后语就是从这里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