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庄子·齐物论》。
“语义”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故事”战国时宋国有一个老人,十分喜欢猕猴,还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来玩赏。老人和猕猴相处的时间长了,这种富有灵性的动物能从老人的表情、话音和动作中领会老人的意图,老人也能从猕猴的一举一动中看出它们的喜怒哀乐。
老人养的猕猴越来越多,每天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时间一久,老人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一天,老人发现家里存的粮食已经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才意识到要控制猕猴的食物量。猕猴就像一群顽童,如果它们的粮食供应下降,它们就会到处乱翻,搞出一些恶作剧。为了不让猕猴肆意捣乱,老人只好想尽办法来安抚它们。
一天,老人指着院子里高大茂密的大树对猕猴说:“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今后的橡栗每天早上吃三颗,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猕猴只弄懂老人前面说的一个“三”字,个个立起身子,对着老人大叫,它们嫌老人给的橡栗太少。老人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个说法,说:“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吃四颗,晚上吃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猕猴见老人把“三”改成了“四”,觉得比刚才说的多了,便高兴得上蹿下跳,不亦乐乎。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