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国际化是第一步,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下一步要实现的则是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
——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许志华
一、国际化战略的前奏
匹克从诞生就有很鲜明的品牌运作思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匹克的品牌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以发展篮球系列产品为战略定位,提出了打造“中国篮球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开创高、精、尖技术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为拓展目标,迅速占领了国内各专业篮球用品的中高端市场,并形成了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
匹克对自己的品牌运作有着清晰的思路,以篮球运动为主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产品对于品牌运作还暂无明确概念时,匹克就为“八一”篮球队提供比赛、训练专用鞋,八一队取得比赛的冠军,实现了七连冠,匹克也自然成为全国首家自行生产特大号运动鞋的企业。
于是,匹克品牌伴随篮球运动的征程不断展开。1998~2000年,匹克投巨资冠名赞助全国男子篮球甲B联赛,加大了品牌推广力度;2000年,匹克运动系列服装问世了,标志着匹克从单一的运动鞋品牌过渡到综合体育用品品牌;2001~2003年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赛季,“匹克”更是成为了陕西盖天力、江苏南钢、山东金斯顿、新疆广汇和香港飞龙等多支甲A球队的运动专用装备;2003年,作为CBA的战略合作伙伴,匹克品牌更是体现了其作为专业篮球运动品牌的张力。
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样明晰的反响,清醒的认识,匹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在标榜自己独特的篮球品牌个性,不断地挑战着自我极限时,也同时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匹克开辟很多先导理念,倡导了一种全新的运动生活理念,引发消费者积极进取、拼搏的精神,激发其内心“我能,无限可能”的呐喊,成为很多运动品牌效仿的榜样。2005年9月,匹克再次掀起了运动领域的“太空风暴”,经过中国航天事业的严格考核,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也是运动产品领域中中国航天唯一指定运动装备,将体育营销的内涵上升到事件营销的新领域。不只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去实现品牌的专业性,更是将身为民族品牌的责任自觉地担当起来,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品牌的民族性和公益性得到了升华。2005年10月,“神舟六号”的升空,将匹克的品牌不只记载在地球上,更是在浩渺的太空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迹。
匹克以明确的品牌定位、超前的品牌意识,树立了“创民族品牌,建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沿着以质量创名牌的道路,不断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将“匹克”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的篮球运动品牌。
背景链接
福建泉州匹克(集团)公司是一家集制鞋、鞋材、服装、包袋等体育运动专业装备器材的企业集团。自1988年集团的核心企业中外合资泉州丰登制鞋有限公司创办伊始,匹克就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识,树立了“创民族品牌,建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沿着以质量创名牌的道路,不断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将“匹克”打造成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的篮球运动品牌。作为国内篮球五大职业赛事的战略合作伙伴,已经经受了国内各大赛事超强度的性能质量考验。而且早在1993年,“匹克”商标就陆续在6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为匹克的全球品牌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公司标准化花园式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92亩,厂房面积27000平方米。迄今拥有固定资产超亿元,其中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制鞋流水线5条,并配套实验室、绣花、高频、复合、鞋底、鞋模等部门或分厂。公司在职员工2000余人,在国内外开设了匹克销售分公司30多家,在国内各大中城市拥有上千家专卖店,实现了产销结合的品牌运营体系。业已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集团化专业体育用品企业之一。
二、“战神”缔造国际品牌
目前,匹克正全力打造“战神7”系列,这一融合21项技术,具备7项保护功能的篮球顶级装备正将匹克推向新的高度,而其提出的“运动保护”概念更是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同,为其国际化路线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在欧洲和美国等全球顶级篮球赛事中,——欧洲篮球联赛的全明星赛、美国明星队中国巡回赛等……都闪动着中国匹克,匹克运动装备已走出国门,投出“无界”篮球。“匹克从中国顶级联赛走向世界赛场,标志着向着国际化品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匹克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篮球品牌”,并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数据显示,匹克目前已在68个国家或地区注册,出口业务遍布欧、美、亚、非、澳五大洲。“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参与国际顶级篮球赛事,将产品放到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参与竞争,经受实战考验,使匹克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为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打下雄厚的基础。”业内认为,匹克通过“斯坦科维奇杯”等载体,在展示国际化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充实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为其参与国际竞争增加砝码。
2008年3月18日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匹克召开了一场具有行业历史性意义的订货会——“匹克全球2008秋冬新品发布会暨订货会”。本次订货会,匹克首次祭出了“全球订货会”旗号,除以往国内代理商和经销商赴会外,还有来自亚洲、欧洲、大洋州和美洲的十几个主要国家的40多位经销商到场参与了本次订货会。专家分析指出,本土运动品牌的订货会从原先的“全国”升格至“全球”,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标志着整个阵营新一轮的国际化扩张已经引燃烽火。
本次订货会上,匹克还宣布继续赞助由国际篮联举办的,有篮坛“世界杯”之称的斯坦科维奇杯赛。2008年斯杯将于7月中下旬举行,巨星云集的本届杯赛将成为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前最重要的一次热身,因此参赛球队成色以及球星阵容都将远胜往年。同时,匹克在发布会上与形象代言人——前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力球员、两次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CBA十年最佳球员“战神”刘玉栋续约。前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和NBA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总裁陈永正出席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
匹克集团总经理许志华表示:“我们将此次秋冬产品订货会命名为‘全球订货会’,是基于情况有别于以往全国订货会的原因。这回我们首次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经销商前来中国订货。如今,我们已经成为NBA、W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以及雄鹿队、火箭队官方赞助商。同时,我们还是伊拉克奥委会、塞浦路斯奥委会的合作伙伴,此外,我们也赞助了伊拉克国足、澳大利亚篮球队,赞助了斯坦科维奇杯和欧洲篮球全明星赛。拥有如此全方位的国际赞助体系,又恰逢2008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我们不失时机地升级国际化战略目标,通过本次全球范围的新品发布会,必能大大地增强国内外经销商的信心。”他还说,“匹克目前已基本完成亚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大部分主要国家市场的网络铺设。言下之意,匹克选择在今年将新品订货会升级,也初步显示其具备了国际化分销所需的两个条件:品牌塑造的全球性和渠道构架的全球性。”
至于全球性渠道具体如何构架,许志华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信息:“我们在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实力雄厚的代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本身就具备的销售渠道再将产品分销到各分销商手中并直接进入终端销售。”
三、匹克单挑NBA
这几年来,中国人看NBA,是因为赛场上有姚明这个“中国符号”。如今,在NBA赛场上,不仅可以看到姚明在篮板下发威的雄姿,还有另一道熟悉的风景,那就是赛场的广告牌和球员衣服上用大红汉字书写的“中国匹克”。
美国休斯敦当地时间2006年2月17日,中国匹克集团正式宣布与篮球领域的圣殿NBA牵手,成功签约NBA主场,成为姚明所在的NBA主场赞助商,也是国内第一个登陆NBA殿堂的中国体育运动品牌。中国的体育用品品牌终于成功的站在了NBA的肩膀上,彰显出国际品牌形象。“匹克亮剑”成了今年体育用品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篮球装备第一品牌。不仅是国内第一,还要朝着世界第一的方向努力。”比起国内其他同样雄心勃勃的体育品牌来说,匹克是有足够魄力的。不久前刚获“中国最具影响力营销策划人50强”的匹克现任企划总监黄忠飞谈到,在这个强者辈出的年代,说“第一”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空洞,甚至会成为笑谈。特别是在体育用品领域,中国的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际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品牌就是不可超越的。
得知匹克登陆NBA之后,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兴奋无比地说:“看到匹克赞助NBA,我感到很高兴,这说明我们国内的体育企业长大了。他们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谈到打造国际品牌,匹克集团副总经理许志华说,不可否认,中国的品牌与世界级强势品牌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首先来自于心理层面,例如耐克就是在美国背景下占尽了优势。因为美国在多个高科技产品领域站在世界的前端,提到美国的品牌,会让人主观地认为就是好的。依托于美国强势的文化,耐克成功占据了中国市场。其次,同行中的国际品牌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才十几年,在产品塑造、人员素质和世界资源上还不能相提并论。这种差距就像他们是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而我们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但是,商场上也必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小孩子终究会长大,也有机会变得强大。关键是有没有勇气去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愿不愿意承受漫漫征途的荆棘之苦,能不能想方设法以巧致胜。只要有心,就有可能。何况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许总说:“在接触了美国和欧洲的球星后,我们发现,中国品牌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我们的企业可以为国际顶级品牌做加工,甚至可以研发出一些超越性的产品,制造技术并不落后,而且,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上国内具有数万家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在竞争中互助合作,这种优势会长期存在,美国、欧洲、日本都比不了。只要成功打响品牌,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绝对是性价比非常优越的。”
而要在现实的差距中进军国际品牌行列,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国内的运动鞋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整体的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长,匹克去年的增长更是高达60%,2008年则有望超过80%。以这样的速度发展的话,谁能说中国不会有世界顶尖的体育品牌?
各大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无不说明,赛场和运动员就是体育品牌的灵魂。没有跟赛场打交道的体育用品就没有机会成为品牌。匹克在国内之所以认知度如此之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始至终与篮球赛事紧紧捆绑在一起。
匹克赞助NBA初定两年时间,也就是在2005~2007年的两年期间,中国匹克将成为姚明所在的NBA主场赞助商之一,赞助金额是400万美元。作为回报,在赞助期间,NBA将为匹克在姚明所在的主场树立4块场地广告牌,NBA的球员也会在各场比赛中穿着印有“中国匹克”的运动服。
这绝不仅仅是匹克在NBA花钱做广告那么简单。因为NBA是篮球的焦点,更是体育用品商、体坛名士交流的平台。专业篮球装备品牌进入NBA不仅可以具有强力的眼球效应,而且可以带来丰富的公共关系资源。这种资源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让赞助NBA的中国匹克像姚明一样成为赛事的组织者和投资者、赛场上的运动员、各大体育产品运营商,以及球迷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居高临下的影响力极为深远。
匹克集团副总经理许志华说,作为中国最早的体育品牌,匹克一直沿着从国内第一到世界第一的清晰路线在努力。除了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PEAK匹克”商标之外,还不断与国内外的篮球强队、重要赛事合作,为品牌灌输专业营养。
四、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许志华一直认定这样的信念,就是要“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不经意间,篮球队员巴蒂尔脚上的匹克鞋闯进了全球NBA球迷的视野。事实上,早在2006年9月巴蒂尔成为匹克的品牌代言人之前,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就于2005年12月签约休斯敦火箭队,成为首个赞助NBA的中国运动品牌。而匹克的品牌也首次亮相火箭的主场——丰田中心。
通过品牌的宣传和国际重要赛事的考验,国际市场对匹克从一开始基于性价比的接受,发展到后来对匹克品牌的认可。在国际化品牌战略的推动下,匹克从2005年起开始对全球市场进行规划,与各地有实力的代理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06年9月,匹克在意大利成立分公司,负责欧洲市场的拓展;2007年7月,匹克成为伊拉克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重点。欧洲和中东市场成为近期匹克的市场主攻方向。据悉,目前,匹克国内市场的增幅80%,占全国篮球鞋销售总额的10%~11%,销量居全国篮球鞋品牌首位。而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增长速度更快,销售额翻番,达到200%~300%。
“品牌的国际化是第一步,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下一步要实现的则是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据透露,目前,匹克正积极筹备上市事宜,如果2009匹克能如愿上市,匹克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诚然,匹克距离国际知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等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着力“打造篮球装备国际品牌”的匹克距离阿迪达斯、耐克已越来越近了。
据了解,匹克现已建立起成熟的产销结合的品牌运营体系,目前,国内外的匹克经销代理商共50多家,其中,国外分代理商分别设在澳大利亚、波兰、巴西等国家,已达到10余家。在国内,匹克在各大中城市共拥有专卖店3000多家,出口业务遍及欧、美、亚、非、澳五大洲。匹克品牌的国际化道路将越走越宽。
编者点评
分析匹克集团国际化的战略,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第一,充分发挥我国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营造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客观来讲,体育运动品牌的国内企业有很多,大多规模小、资金少,其优势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匹克就是通过这个特点开辟低成本扩张之路的。这样可以巧妙地避免与国外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对抗,找到自己企业的生存机遇和发展空间。利用全球化的契机,集中自身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一点上,抓住机遇,不断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
第二,借助国际品牌合作,达到国际化战略目的。
在国际市场开拓上,匹克集团努力与世界一流赛事或体育明星结成战略伙伴,达到“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效果,使匹克品牌逐步占有一席之地,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条安稳的路径选择。
运动品牌目前正不断加快国际化扩张步伐,已从早些年单纯的产品出口进入到以国际品牌运营和国际市场网络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在匹克等运动品牌刚开始与NBA联姻时,其主要目的是借力NBA的资源,以及NBA对国内篮球爱好者的影响力,来反哺国内市场,匹克的主要市场仍然在国内,而不是国际市场。不过,通过不断深入挖掘NBA赛事资源,以及不断对其他海外资源进行整合,本土运动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方面产生了不少机会,并以这些机会为基点,启动对国际市场的销售与品牌运营。匹克宣布以品牌销售模式进军海外市场,也是经过了近三年的国际化品牌塑造,并且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国际化品牌展示平台——国际赞助体系。同时,匹克对奥运营销战略的差异化诠释,既成功的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企盼和责任,又进一步推进了其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作为民族品牌,匹克的市场开拓之路非常新颖,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正如它的广告语:“我能,无限可能”。匹克正一步一个脚印,终将跻身于国际品牌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