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原来这样说
10001300000065

第65章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原典”

善战者不怒。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古句新解”

善于作战的人,能不被对方激怒。

忍耐不仅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更是一种德行修养。所谓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够达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谓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最容易成功之人。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如果你想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既然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不让自己轻易动怒。

汉初名臣张良逃亡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向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不意气用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给狗让路。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伤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写诗道:“有人来骂我,我分明了知(心里明明白白)。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话很值得玩味。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一次因牵连某案而上了法庭。当对方的律师以粗暴的口气向他连连质问时,他本来快被激怒了。但他很聪明,没有鲁莽地应声而起,而是态度平和,不动声色地答复律师的挑衅,结果律师反而被气得快发狂,语无伦次,而洛克菲勒则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明人吕坤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指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激是激动。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患,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上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将这个计谋叫做“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结果造成了惨剧。在法国发生过这样一桩案件: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流浪汉向他讨烟抽。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流浪汉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拉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流浪汉连开四枪,流浪汉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做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未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谩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被挤了一下,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才导致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在遇到事情时,一定要学会克制,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在中国人看来,忍让绝非怯懦,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刚强的。天下之人莫不争强,而纯刚纯强往往会招致损伤。